观澜亭丨沂蒙山区黄土和黄土高原成因一致?

□周学泽

3月22日,受大风天气影响,源自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沙尘气团持续向东—东南方向移动,3月22日中午开始广泛影响山东。

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全国沙尘天气预报图显示,沙尘起自西北方向,吹向东南,其中,山东全境覆盖。

这次沙尘气团对于黄土高原的“风成说”是又一次证明。

早期黄土风成说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提出。1860年和1868年,李希霍芬先后两次来中国进行地理、地质考察,其中在华北、西北调查中,提出黄土成因的“风成说”。

根据长期的科学研究,我国许多地质地理学家认可了“风成说”,并丰富了其内涵。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刘东生,致力于黄土成因的调查,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学说”,把风成沉积作用从黄土高原顶部黄土层拓展到整个黄土序列,并把过去只强调搬运过程的风成作用扩展到物源—搬运—沉积—沉积后变化这一完整过程。

“新风成说”的主要证据是,黄土的颗粒成分大致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这种有规律的变化说明,正是由于风力自西北向东南的逐渐变弱,黄土物质的颗粒成分才会逐渐由粗变细。刘东生的“新风成说”平息了170多年黄土成因之争,揭开了黄土形成之谜,是目前最主流的黄土成因学说,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被誉为“黄土之父”。

但“新风成说”只是揭示了黄土高原的成因,对山东特别是沂蒙山区的黄土来源,学界一直缺乏科学论证。

山东的地形主要是由平原和山区组成,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众所公认的是,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等冲积而成,故也称黄淮海平原。山区主要指沂蒙山区,这里也广泛分布着大量黄土。笔者小时候在沂蒙山区生活,村边土层深厚,上世纪80年代村里还曾开办砖厂,从地面下挖10多米深,依然是厚厚的黄土层。黄土颗粒普遍很细,每逢大雨,鞋踩上去一脚泥。但沂蒙山区的黄土分布并不均匀,有的山顶是石灰岩和页岩,少见黄土。

这些黄土是怎么来的呢?3月18日和19日,笔者在沂蒙山区和一批专家参加考古活动,正好遇到一个黄土来源的问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相宏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对沂蒙山区的黄土来源有所思考,他认为:沂蒙山区的黄土“风成说”比较可靠。

首先,黄河在西部受到泰山的阻挡,黄河流不进沂蒙山区,因此,沂蒙山区的黄土不可能是黄河冲积而来。

其次,沂蒙山区的黄土堆积也呈现从西北向东南减弱的倾向。在沂蒙山北部的蒙阴、沂源等地,黄土堆积比较厚,但是,到东南莒南一带,就很难看到黄土了,很多地方,地面裸露的是红色的红砂岩和页岩等沉积岩。从大的区域空间来看,沂蒙山区的黄土颗粒普遍较细,正是因为与来源地比较远有关。

其三,沂蒙山区的很多黄土堆积,比沂河河面高十多米甚至几十米,因此,这些黄土不是沂河冲积带来的。当然,沂蒙山区的黄土堆积受到沂河等河流和雨水的冲刷影响,会从山顶和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冲积到地势相对低的地方,这也是沂蒙山黄土分布不均匀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能解决来源问题。

有一种疑问,沂蒙山区的黄土有没有可能是本地山体风化剥蚀后,经雨水冲刷形成的?原山东省文物局局长、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馆员王永波,对地面地质演化有很多观察,他表示,现在沂蒙山区的山头很多是石灰岩质,像一些崮顶都是石灰岩,但在石灰岩上面,过去还有一层页岩,这些页岩经过风化侵蚀脱落之后,就形成了石灰岩“山头”,但在山腰和山坡,页岩还大量留存。

有没有可能,沂蒙山的黄土是页岩风化之后形成的?这种看法从常识判断是不可能的。因为沂蒙山表层页岩的颜色,主要是以红色、红黄相间、青黄的颜色为主,和平常黄土的颜色并不相同,因此,“黄土本地产生”的可能不存在。

从以上情形判断,沂蒙山区的黄土来源,可能是“风成”,也就是和黄土高原的生成机制并无二致。

责任编辑: 蔡继钗

上观号作者: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