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黄浦,
推开窗是一股清新的绿,
走出门是一阵幽人的香,
让人仿佛置身于公园中的城市一般。
城在园中,人在景中,
这将是黄浦的“新常态”。
奋进“十四五”,
黄浦正努力构建
“城市在公园里有机生长”的美好人居新格局,
探索未来城区“城园一体”发展的新标杆。
“十四五”期间,黄浦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公园中的城市”,通过“精雕细琢”城区每寸空间,实现社区、街区“+公园”,助力打造“千园之城”;通过慧心巧思“公园+”,为公园绿地全新赋能,让文化艺术、红色资源等元素融入公园绿地主体功能,让市民们在家门口即可拥抱“诗和远方”。
点击观看视频↑
“精雕细琢”多维建绿,
“+公园”亮出城区新底色
何为“公园城市”?
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顾芳认为,那是以人民为中心,融合生态、生活、生产功能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在空间上不是简单的‘公园+城市’,而是公园与城市‘无界’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新形态。”
为了建好“公园城市”,黄浦以“十四五”单元规划为引领,开展了《黄浦区公园城市建设模式探索》《环人民路中华路历史风貌特色景观设计》等多项课题研究,聚焦“有机城市”“城市生态圈”等理念,探索公园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多种实施途径。
而在寸土寸金、区域面积有限的黄浦,要建好“公园城市”,首先必须通过挖潜和巧用,来拓展三维绿色公共空间。
去年,百年法式公园复兴公园,能“浓墨重彩”走出“围墙”着实让市民们很惊喜。和公园打了十多年交道,区绿化管理所公园管理科臧军有着自己的理解:复兴公园的打开,绝不仅仅是物理界面上的打开,它是文化上的共融和互通,更是黄浦公园城市“无界”融合、“全民共享”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
记者从绿化市容局获悉,今年,这样的“无界”融合将继续推进深化。淮海公园改造,以及文史馆、中央商务区排水泵站附属绿地向公众开放,努力在有限的高密度建成空间中实现绿化空间效益的最大化。
此外,黄浦还将对更多城市“边角料”进行“精雕细琢”,让更多小而美的“方寸之地”绿起来、活起来,让更多的百姓都能“推窗见绿、出门见园”。2023年,黄浦将依托“美丽街区”“一街一路”、地铁站绿化恢复等项目,推进河南路沿线“云之丘”“绘本花园”“无界花园”;董家渡区域“教堂花园”“中央花园”“健康花园”;长乐路“馨园”口袋公园;四川南路“窠石园”等高品质口袋公园建设。通过“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打造,让居民们家门口的口袋花园,载起满满的幸福感。
“慧心巧思”多维融合,
“公园+”引领城区高品质
在黄浦,建设“公园城市”,绝不是简单地看看美景,而是能享受艺术、科普、音乐、文化等多种内涵的浸润。
2021年底,黄浦率先成立了“黄浦区公园城市建设联盟艺术中心”,通过引入企事业单位、艺术团队、科技团队等更多优秀资源,加入黄浦区公园城市建设联盟艺术中心,来进一步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为“公园城市”建设创造更多可能。
2021年、2022年,黄浦还成功举办了“环复兴公园艺术季”,通过《华园—自然回归城市》、生物多样性展、“向阳而生”凤梨展、“青绿生态、如画申城”等黄浦特色的“公园+艺术”“公园+科普”“公园+文学”活动,打造具有海派特色城市会客厅和公共文化展示场所。
2023年,黄浦还计划继续依托联盟平台,不断拓展“公园+”的内涵和外延,以精品化、特色化活动,打造黄浦公园艺术季品牌。结合“场景构建”“沉浸式体验”等创新思维和技术,展示海派人文精神,讲好上海故事,建设一流品质主题公园。
此外,黄浦结合美丽街区、美丽家园、“一街一路”、“10分钟社区生活圈”等建设,通过功能互补、整体联动,不断让“公园+”理念落地更多街区。如,在瑞金南路上,以“行走的生态科普课堂”为主题,一条沉浸体验式科普街区颇受好评。从原本一条简单的马路到如今步步有惊喜的科普“走廊”,瑞金南路以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将科普宣传教育融入了绿化景观中、带进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中。
当前,黄浦正向“公园中的城市”不断进发。“十四五”期间,黄浦计划新增公共绿地1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7.5万平方米、公用绿地5万平方米。黄浦正通过构建“城园一体、园绿交融、以文蕴绿、全民共享”的绿色生态体系,探索“蓝绿交织、文绿相生、人景融合”的绿化建设黄浦模式,构建“一核两带三片”绿化发展空间新格局。
记者 / 王月华
编辑 / 孙超慧
图片 / 朱晓君(通讯员)
制图 / 蔡嵩麟
视频 / 黄浦绿化
上观号作者: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