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新书|“路易斯著作系列”新书:论《失乐园》

论《失乐园》

c.s.路易斯 著

邓军海 译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于弥尔顿诗作的本性,我们并无分歧;我们的分歧关乎人的本性,关乎喜乐本身的本性。因为这,说到头,就是真正问题所在;人是否应该继续做‘一种高贵的动物,增饰其骨灰,盛大其坟墓’。我想,人应该如此。”

——c.s.路易斯

内容简介

《论<失乐园>》是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在弥尔顿批评中的地位,与《诗大序》之于诗经学约略相当。自1942年出版以后,英语世界阐释《失乐园》,才回归正统,才摆脱了视弥尔顿为民主斗士、视撒旦为英雄的话语纠缠。

此书前半部分,追本溯源,借助讲论《荷马史诗》和《埃涅阿斯纪》,区分基础史诗与二级史诗,从而将《失乐园》置于《埃涅阿斯纪》所奠基的二级史诗传统之中。此书后半部分,从驳斥启蒙运动以来的普遍人性论入手,将《失乐园》置于奥古斯丁的传统之中。

对于汉语学界,此书意义至少有二:1. 摘掉现代眼镜,如其本然阅读古书;2. 文学批评应树立文体意识,先“艺”后“道”,先留意作者选择了什么文体,后留意作者说了什么。

作者简介

c.s.路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1954年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

他在一生中,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他被称为“三个c.s.路易斯”: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七部曲”。三是通俗的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归程》、《魔鬼家书》(亦作《地狱来鸿》)、《返璞归真》、《四种爱》等等。他一生著书逾30部,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他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译者简介

邓军海,1971年生,甘肃人,哲学博士,大学教师。现供职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国哲学史》《文艺理论研究》《南开学报》《光明日报》等期刊和报纸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译有c.s.路易斯著作多部。2012年春,与同仁杨伯共同创办“者也读书会”。每学期读一本经典。

目录

关于征引书目及脚注的几点说明

献辞:致查尔斯·威廉斯

1 史诗

2 批评是否可能

3 基础史诗

4 基础史诗之技巧

5 基础史诗之题材

6 维吉尔与二级史诗之题材

7 二级史诗之风格

8 为此风格一辩

9 永恒人心说

10 弥尔顿与圣奥古斯丁

11 尊卑有序

12 《失乐园》之神学

13 撒旦

14 撒旦之徒众

15 对弥尔顿笔下天使之误解

16 亚当和夏娃

17 尚未堕落的性

18 堕落

19 结语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批评是否可能

is criticism possible

然而,先必须跑一下题。艾略特先生新近有个言论,一开始就为我们摆出了这一根本问题:我们(仅仅作为批评家)是否有权谈论弥尔顿。艾略特先生直截了当地说,只有当世尚在写诗且写得最好的诗人,才是唯一的“审判官”(jury of judgement)。①关于他对《失乐园》的看法,他只接受他们的裁决。②艾略特先生在此,只不过把近百年来越来越流行的一种观点,明确说出来而已。这一观点就是,只有诗人才是诗歌的唯一裁判。假如我以艾略特先生的言论为由头,来讨论这一观点,那么,切莫以为,我这样做不只是图个方便,更不要以为,我是要攻击艾略特先生本人。我为何要攻击他呢?对于这么重大的问题,我跟他都同意,一切文学问题相比之下都无足轻重了。

我们先看看,若将艾略特先生的看法信以为真,会得出什么结果。第一个结果就是,鉴于我不是当世最好的诗人,根本就无法评判艾略特先生的评论。那么,接下来我该做什么?我是不是应该投奔当世最好的诗人?他们能评判,我可以问他们,艾略特先生说得对不对。然而为投奔他们,我必须先知道他们是谁。可这一点,根据前面的假定,我恰恰发现不了;诗人身份(poethood)之缺失,既令我对弥尔顿的评论变得一文不值,也令我对庞德先生或奥登先生的看法同样一文不值。然后,我是否应该投奔艾略特先生,问他当世最好的诗人是谁?可这样还是于事无补。我可能私意以为,艾略特先生是个诗人——事实上,我的确这么认为——然而就像他向我解释的那样,我的这点思考一文不值。我不可能发现,艾略特先生到底是不是诗人;而且在我发现之前,我不可能知道他对庞德先生及奥登先生之诗人身份的证词是否有效。出于同样理由,我也不可能发现,关于他的诗人身份,他们的证词是否有效。这样一看,诗人就成了一个无法辨识的社群([unrecognizable society],一个不可见的教会[an invisible church]),他们的相互批评在一个封闭圈里流通,圈外人在哪一点上都打不进去。

即便在圈内,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关于自己的评论,艾略特先生准备接受当世最好的诗人的裁断。可是,他怎么就认出他们是诗人?显然,因为他本人就是个诗人;因为,倘若他不是个诗人,他的意见也一文不值。这样说来,他的整个的评论大厦,就奠基在“我是个诗人”这一判断上面。然而,这是个批评判断(a critical judgement)。其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当艾略特先生自问“我是不是诗人”,在他能找到答案“我是”之前,他就不得不设定“我是”。因为这一答案,作为一条评论,只有当他是个诗人时,才有价值。于是,他在开始证明论题之前,就被迫“乞求论题”。③同理,奥登先生和庞德先生也在开始证明论题之前,被迫乞求论题。然而由于任何文名颇高的人,都不会让自己的思考基于明显的循环论证,所以其真正后果就是,这类人没有一个能够评论诗,无论是自己的诗还是同侪的诗。文字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etters),于是就演变成为无法交流且没有窗户的单子之汇集。④每个人都不知不觉间,将自己封为“立锥之地”的教主和国王。

对此,艾略特先生可能会理直气壮地响应说,在别的一些我难以驳斥的准则(maxims)中,我们也会遭遇同样明显的恶性循环。比如我们说,只有良善之人才能评判善,只有理性之人才能评判推理,只有医生才能评判医术。然而我们必须清楚,这是错误类比。(1)在道德领域,尽管知行并不合一(合一则使得罪感和立志成为不可能),但没错的是,长期违背良知,会使良知变瞎。然而,违背良知是有意为之。与之相对,坏诗通常并非故意。作家总是力图写出好诗。他竭力追随内心之光(such lights as he had)——在道德领域就有道德精进,在诗歌领域却不会这样。再者,一个人无缘“好诗人”之列,或许还不是因他是个糟糕诗人,而是因为他根本就不作诗。而在他清醒生活的每一刻,他都要么遵守要么触犯道德律条。因成为坏人而导致的道德盲(the moral blindness),因而必定落在每一个不是好人的人身上;但是,因成为糟糕诗人而导致的批评盲([the critical blindness]假如有的话),就无须落在那些不是好诗人的人身上了。(2)跟评判诗歌不一样,我们永远不会从外部评判推理。对一个推理过程的批评,本身就是一个推理过程;而对一部悲剧的批评,本身并不是悲剧。因此,说只有理性的人才能评判理性推理,其实只是提出一个分析命题:“只有理性的人才能理性推理。”这类似于说“只有批评家才批评”或“只有诗人才作诗”,而根本不类似于这一综合命题:“只有诗人才能批评。”⑤(3)至于一门技艺(skill),诸如医疗或工程之类,我们必须要做些区分。虽说只有内行才能评判手艺,但这跟评判其后果的价值,不是同一回事。说某一盘菜是否证明了厨师的手艺,这是厨师的事;可是,如此费心炮制出来的这盘菜,是否值得一吃,厨师的意见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因而,且让诗人告诉我们(至少在他们精通此道的情况下),像弥尔顿那样写作是难是易,而不要他告诉我们阅读弥尔顿是不是一种宝贵经验。要是有一种学说,只许牙医说我们是否牙痛,只许鞋匠说我们的鞋是否夹脚,只许政府告诉我们政治是否清明,请问,谁能忍受这一学说?

我们谨遵那一立场,后果就是这样。当然,假如它只是说,一个好的诗人,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往往并不相同),谈论自己特别拿手又乐于阅读的那类诗歌时,更有可能说出一些更加值得一听的话——这时,我们就无需否认了。

注释

①【原注】a note on the verse of john milton. essay and studies, vol. xxi, 1936.

② 艾略特先生的《关于弥尔顿诗体的按语》(1936)一开头,就质疑了弥尔顿的“伟大诗人”这一身份:“必须承认弥尔顿的确是一位伟大诗人,可是他的伟大毕竟在哪里,却是模糊不清,很难肯定的。如果分析一下,他的负方积分比他的正方积分好像更多些,更重要些。作为一个人说,他和别人不那么合得来。无论从什么观点看,从道德家、神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哲学家,或从人类可爱的普通标准来说,弥尔顿都不能令人满意。我要对他提出的疑问比这些都更严重。”就作为诗人而论,艾略特认为弥尔顿的确是个“伟大诗人”,但却是个“坏诗人”。因为在他看来,弥尔顿“败坏了英语,使英语遭遇到非同一般的败坏”。艾略特自觉其观点,恐为批评界所不许,故而补充说:“有那么一帮人,包括批评家在内,认为对一个大诗人的指责意味着破坏和平,是一种偶像破坏者行为,甚至是耍无赖。我不得不对弥尔顿提出的贬抑之词不是为他们写的;他们不懂得某些要害方面,作个好诗人要比大诗人更重要;我认为我要讲的话的唯一审判官是我们今天从事于写诗工作中的最能干的人。”(殷宝书译,见殷宝书选编《弥尔顿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页300—301)

③原文question-begging,指逻辑学里的丐题谬误,又译为“乞求论题”。其谬误在于,先假定命题x为真,后证明x为真。

④单子(monads),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核心概念。他提出,单子是实存的终极要素,不可分割,互不影响。所以每个单子都“没有窗户”。

⑤ 分析命题(the analytical proposition),指谓词p的意义已经包含在主词s中的命题,如寡妇是死了丈夫的女人,我们通过分析主词“寡妇”,就能得出谓词“死了丈夫的女人”;至于综合命题(the synthetic proposition),谓词p的意义,并不包含在主词s中,而是需要借助外在经验进行判断。如“花是红的”,我们再怎么分析主词“花”,也分析不出谓词“红”。

资料:六点图书

编辑:洪晖健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