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上海这座火车站入围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它已发生了这些巨变

近日,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名单出炉,全国共有100个项目入围,上海铁路新客站等12个项目名列其中。

说到上海的火车站,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海火车站(也就是上海市民口中的“新客站”)。你对上海火车站的历史了解多少?今天,小交就来给大家揭秘“新客站”的“前世今生”,详见下文↓

上海火车站的“祖辈”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火轮房,是中国第一条商业运营的铁路吴淞铁路所设。

当时上海火轮房的招贴画↓

1909年,沪宁铁路上海站开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火车站。1916年,改名上海北站。1950年上海北站改名上海站。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上海的铁路客运量猛增。“老北站”虽经历次扩建,最大的候车室仍不足400平方米,每天却有5万旅客乘车,最高峰时平均每2个平方米内要站立5个旅客,可谓拥挤不堪。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站(也被亲切地称为“老北站”)↓

为了更好地支撑上海的改革发展,建造一座新火车站被提上议事日程,1984年终于破土动工。1987年12月28日,一座崭新的火车站在当时的闸北区苏州河北岸正式建成,也就是上海市民口中的“新客站”。

1987年,上海站(新客站)开通运营↓

“新客站”位于上海市区,交通十分便利。三十多年来,地铁1、3、4号线陆续开通,在此交汇,附近还有几十条公交线停靠,北面有长途汽车总站,周边坐拥多个商业区,距离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仅20分钟车程。

上海站交通简图↓

“新客站”曾被评为“上海十佳建筑”。可以说,新客站是全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2万平方米的主楼采用“高架候车、南北开口”的新格局,站区18部电梯供旅客上下进出,预留的16间候车室全部覆盖空调,全站设售票房5个,线路15条、长500米的站台7座,东西两侧各设一条9米宽的旅客地道,形成了客流高进低出、无迂回交叉的合理布局,这个运输模式也被之后的全国各地火车站广泛采用。

“新客站”曾被评为“上海十佳建筑”↓

先进的设施↓

三十多年来,虽然“新客站”的总体架构没变,但外到立面,内到候车室,上到顶棚,下到站台基本上全都进行过大大小小的改造。

南立面(改造前)↓

南立面(改造后)↓

北立面(改造前)↓

北立面(改造后)↓

无柱雨棚(改造前)↓

无柱雨棚(改造后)↓

“新客站”为上海市民出游和对外交通提供了有力的运能支撑。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春运、春游、暑运和“五一”“十一”等为代表的节假日客流高峰逐渐兴起,于90年代形成高峰并延续至今。

首发和谐号,开行复兴号↓

率先试行电子客票↓

小交

您有哪些与“新客站”有关的回忆,可以留言与我们分享~

来源:市文化旅游局、铁路上海站

编辑:张灵芝、戎嘉旎

上观号作者:上海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