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草书云课堂 •章草作品|中国书协第八届专委会委员解读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作品

章草源于篆隶的草化,保留隶书的波磔是其显著特征。肩水金关简等简牍中保留有大量章草。三国时吴皇象所书《急就章》为后世范本。索靖的《出师颂》《月仪帖》书气高古精妙,影响了后代诸位章草大家。陆机的《平复帖》至今仍是珍贵的章草墨迹。而后王羲之章草《豹奴帖》《十七帖》等是对西晋章草书风的延续。

章草自晋之后式微。唐代《书谱》是对章草精神的发展。敦煌遗书中以《因明入正理论长卷》为代表的章草精品与《出师颂》的风格接近。

元代,赵孟頫兴复古之风,邓文原、康里巎巎、杨维桢等进一步将章草与其他书体的融合。至明代宋克,其章草影响深远,后世书章草者,也多承其法脉。

清及近现代,沈曾植以碑衍化简牍的章草;王蘧常创古雅深沉之蘧草;高二适化章草于连绵之中,丰富了草书的内涵。

第五届草书展共入展244件作品,其中章草约45件,占18%。其中近九成的作品取法汉晋章草,汉晋章草中又有一半取法平复帖。只有不到十件作品取法元明及清末民初章草。书写内容以古人诗词文赋、文论艺论等为主,有两件自作文、一件自作诗。章法上,对联外多为竖式条幅或近斗方形式,其中未经拼贴的整纸作品14件。大字作品不足10件,其余皆为小字作品。

从入选的章草作品中可见,作者在学习汉晋章草时注重融合,特别是将简牍中章草“草化”过程及“书写性”引入《平复帖》等经典,以丰富的书法新资源去弥补经典文本体量较小的问题;也有对今草和章草融合的尝试。这些融合在书法史上都有迹可循:无论是简牍的“草化”过程、元明书家对今草章草融合的尝试,还是近当代王蘧常以篆隶笔意入章草,都是值得学习的范本。

用墨上枯润相间,行气流畅的作品是主流,多件作品都有宿墨的使用,丰富了墨色的表现。

章法上大部分作品注重空间构成,适度的拼贴及色彩丰富了作品的观赏性。制作增加了作品层次感和呈现了作品艺术性。

文本上基本选取了文学水平较高的古文,或是艺术评论,内容的文学性、艺术性、学术性都有一定的水平。展现出当下书法创作者书写内容质量的提升。

与此同时,章草作品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风格趋同。对王羲之、元明的重要章草书家、清沈曾植及近现代如高二适等章草书家的风格几乎没有;二是粗略草率。大都受《平复帖》影响,笔意率性,较少吸收精致细腻、笔法精妙典范之作;三是大字及整纸作品少。

01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节录

这幅作品评委得票数较高,作品以《平复帖》为基础,融入简牍笔意。墨法上使用宿墨,强化枯润对比。尽管作品整体进行了拼接,但其章草主体写在整张白色宣纸上。右侧朱砂简帛笔意古隶并非简单点缀,他没有选择成熟汉隶而是以带有篆书意味的古隶与章草主体呼应,使作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作品体现了作者综合转化的能力以及对整体风格把握。作品中用笔不够精细,个人风格特征仍不显著,作品趋同。

02

米芾诗数首

这幅作品评委得票数较高。文本为米芾诗数首。作品用笔简洁,减少和弱化了章草的波挑,作品整体的书写流畅性增强了,作品墨色变化自然,章法上简单拼贴,块面的分割更有层次感。作品中草法的准确性上还有待推敲。因做“减法”造成的丰富性仍需进一步思考,另外对闲章的钤盖略显随意,印风与书风不够兼容等。

03

《论语》数则

这幅作品得票数较高。文本为论语数则,这幅作品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中对敦煌章草的吸纳。敦煌写经中的《因明入正理论长卷》通卷以章草写成,雅致流畅,丰腴婉约,和《出师颂》的风格接近,书法价值极高。相较于其他借鉴简牍融合的汉晋章草,这件作品气息典雅一些;对比拓本章草又多些书写性。若能深入融合吸收敦煌草书,应当更能体现出端雅又不失章草古朴的面貌。

04

安求当期联

这幅作品是为数不多的大字作品,文本内容为“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大字作品不多自然引人注目。作品线条迟涩劲道,有些“蘧草”的意味。但在仅十个字的作品中,“誉”字草法疑有误,誉下“言”字简牍中有三点(或短横),但下面不一样,有些牵强;“千”字作态过度,像“文”字;其余结字夸张变形失度,显得稚嫩,可见对汉草的认识仍浅,还需深入学习。

05

自作文《芸窗琐话》

这幅在入选章草作品中较有特色。一是取法元明章草的谨严工整;二是自作文内容为日常生活,闲情雅趣的文风与安静典雅的书风呼应。此作在整体风格趋同中有些特殊意义,用笔轻松自如,精细雅致,较好表达了江南人的雅逸状态。作者如进一步锤炼笔法骨力,则更好。

06

古贤题跋选抄

这幅作品,尺幅较大,文本内容为古贤题跋选。此作写在一张完整宣纸上,没有制作拼帖,在当下已属不易。可见作者创作能力较强。书写中有“句号”,增加了可读性,没有影响连贯性。作品今草的成分多,偶见章草波磔,字与字之间也偶有连带。这未尝不是一种章草创作的新路径。但总感觉缺少章草的古意。

07

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节录

这幅作品文本为节录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是比较纯粹取法“蘧草”的作品,对结构有鲜明表现,线条的中锋圆转也颇有形态,朱书小字补白得当,在入选作品中比较亮眼。作品墨色变化自然,气息奇肆高古。有一些字法有待商榷,在文字审读中差一点被淘汰。

08

杨守敬《学书迩言》节录

这幅作品文本节录杨守敬《学书迩言》,以汉草、《平复帖》为基础,加入方笔,融碑法入章草,显得别致。同时略吸纳王羲之及明末书家,如倪元璐,八大山人的结构特征。在用墨上枯润自然。章法上,以狭长空间展现疏密对比,增强了视觉效果,有一定的风格语言。但用笔有些生硬,连贯性略显不足,内涵尚不够丰富。

以此次点评为契机,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对于当代章草创作发展方向与路径的思考。

一是深度。深度就是深入挖掘传统章草经典,深度激活章草元素。挖之越深,出之越新。深度学习需要对经典的发展规律有自己的认识与分析。其中技术是基础、是根本,也是决定深度的重要支撑。

二是广度。广度就是要全面、广泛汲取章草各时代风格。关注新文献资源的章草元素、关注当代章草书家的创作和汲取现代元素。新文献资源的章草元素是对传统经典的补充;现当代元素则是对时代特征的点亮。

三是融通。融通就是注重各书体之间与章草的融会贯通。融通就是新的排列组合,为创新提供了一条路径。融通要基于前文所述的有学习的深度,有取法的广度,而后具备融合的能力。不仅是书体、风格之间的融通,还要将个人素养与时代、与传统之间融通。

四是自我。自我就是个人风格的形成。融通的目的是产生新的风格。风格的形成需要意识,需要固化,需要“化”的能力。置身于当代书法创作的范畴,努力找到自己的定位,应立志做一种风格的领跑者,这样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章草繁荣面貌。

全景三维网上展厅

没有到现场观展

或意犹未尽的您

还可以扫上面“二维码”

全景三维网上展厅

将带您沉浸式享受别样的观展体验

还可以在线聆听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女士的致辞

「温馨提示」

展览时间:2023年1月10日至3月9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00停止进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      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地铁路线: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

上观号作者:上海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