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角落
近日,某国际快餐巨头宣布,将推出人造肉版麦乐鸡,之前其已经推出过人造肉汉堡,2021年,该巨头还曾在国内首次尝试人造肉餐品。此外,快餐、连锁类的另一巨头,以及咖啡国际连锁企业等都推出了人造肉产品。那么人造肉到底是用什么做的?是“荤”还是“素”?
肉类作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动物性蛋白的来源,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很多人甚至“无肉不欢”,几天不吃肉,生活好像也变得索然无味了。但是过量的食用肉类又对人的健康产生了一定的麻烦,此外,大量的宰杀其他动物而获取它们的肉类做为我们的食物,从道德和人类的本性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负罪感的。那人造肉能否真的替代动物肉类?
“人造肉”其实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素肉,是由大豆等植物蛋白加工而成,是豆制品制成的各种食品,因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被称为健康食品,在素食主义者中非常流行。这也与我国传统的素食听上去像是相同的食材,我们在素菜馆经常能见到的“素肉”、“素鸡”、“素鲍鱼”,也都是用植物原料(主要是大豆)尽可能地模仿肉类的味道。
另一种是与真正的动物肉类相似,目前,动物源“人造肉”均由动物的肌肉干细胞培育而成,这些肌肉干细胞有多种来源,有些来自原代的动物肌肉,有些来自胚胎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不过,无论哪种来源都离不开肌肉干细胞,因为只有肌肉干细胞能大量增殖,培育出大量的肌肉纤维细胞。理论上说,这样生产的肉能够更好地避免微生物污染以及使用抗生素,也不需要各种药物,能够更好地保障安全。但它毕竟是一种与传统不同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点”也跟传统生产不同。
从食品营养上来说,自然界肉类的营养主要体现在蛋白质和脂肪上,蛋白质及其中的丰富氨基酸是人体营养所必须的。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22大类,其中有8种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如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需要从食物中获取。而肉类恰恰含有这8种氨基酸,这也是人类选择吃肉,使其成为人类进化和维持生命功能的重要原因。跟正常肉相比,“人造肉”则是略过动物,在生物反应器中直接实现转化。肉中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成分二者都会有,不过在具体的组成上可能不尽相同。比如,“人造肉”集中生长的是肌肉细胞,而脂肪细胞会很少。
第一个“能吃”的人造肉出现在2000年,美国杜鲁大学支持的生物科学研究联合体用金鱼细胞培养出了人造鱼肉。2001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皮肤病专家韦特霍夫、内科医生艾伦和商人库顿宣布申请了制造人造肉的国际专利。他们的专利包括在肌肉细胞里加入胶原蛋白,然后把它们泡在营养液里,诱导它们分裂增殖。
2008年,荷兰政府出资400万美元资助人造肉实验。同年,世界最重要的动物权益保护组织动物伦理联合会(peta)拿出100万美元,用于奖励2012年第一个“成功”把人造鸡肉投入市场的公司。“成功”的要求为:一是合成出味道和口感与常规鸡肉无差别的“人造鸡肉”;二是被批准生产的“人造鸡肉”成功地在美国10个以上的州进行商业化销售,其价格与常规鸡肉相当。
peta支持人造肉的理由是:如果人造肉全面代替天然肉,就会有很多动物避免在糟糕的环境中成长,避免被屠宰的命运。理论上,从一头猪身上提取的肌肉干细胞可以培养出好几吨猪肉,且提取干细胞的手术对猪造成的痛苦很小。屠宰牲畜的场面确实让很多人不安,但对肉食的天然渴望又无法消逝。如果用人造肉代替天然肉,那么上面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此外,人造肉也可能比天然肉更健康。因为人造肉的生产过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且还可以人为地控制肉中的营养物质,在生产的过程中可用健康的ω-3脂肪酸来代替易导致高胆固醇的ω-6脂肪酸。例如,鱼类的干细胞可以用来生产欧米加3多不饱和肪脂酸,再将这种物质和实验室里培养出的猪肉相结合,可以生产出既有肥肉味道,又不会造成高血脂和冠状动脉硬化的猪肉。
科学家说,这种人造肉可保证绝对干净,既可从根本上杜绝疯牛病及口蹄疫等病毒感染,又可保证营养,同时减少饲养家禽带来的污染。更重要的是,还可能解决人类遇到的更为重大的挑战,如人口增长、粮价上涨等引起的食物短缺问题。
联合国也对这项技术产生了兴趣,世界人口将在未来的40年内增加到90亿,届时生活资料将不能满足所有人需求。目前,全球多个研究团队已在实验室里展开对人造肉的研究。近日在挪威举办的首届国际试管肉研讨会上,专家首次计划将其推向市场,并称在设定一系列技术标准后,人造肉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摆上超市货架,与传统的天然肉类争夺消费者。
参考来源:科普中国、新浪财经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