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乡村振兴局长会议召开,怒江州乡村振兴局作交流发言,介绍在易迁后扶工作中的经验做法。
怒江州易地搬迁10.19万人,搬迁比例占当时全州脱贫人口的三分之一,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一,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搬迁人口众多,后续扶持任务艰巨,如何结合州情抓实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立新业,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抓好稳岗就业、强化社区治理……怒江州立足搬迁地资源禀赋,打出后续帮扶“组合拳”。
“十三五”期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易地扶贫搬迁2.68万户、10.19万人,搬迁比例分别占当时全州脱贫人口的三分之一、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一、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共建成67个集中安置区,并配套了基本公共设施。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要求,怒江州在安置区组建了社区管委会,以高效的责任落实、精准的政策落实,有力有效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落实。
怒江六库城市新貌 李寿华 摄
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安居条件。全州67个集中安置区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已按标准配齐,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就医、就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全面补齐。去年,争取落实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资金8905万元,6个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投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西部协作资金实施配套设施建设、社区治理、能力素质提升等项目32个。在泸水安置区周边搬迁新建了怒江州中医医院,中交集团帮助兰坪县和泸水市各新建了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就医就学问题。
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格力小学 怒江传媒供图
聚力稳定增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性实施“保生态、兴产业、防返贫”生态建设三年行动,全面有效流转盘活搬迁群众宅基地、承包地、山林地“三块地”资源,18.1万亩林业生态扶贫项目获国家立项支持,落实授信资金19.03亿元,13.6万人参与生态建设,累计完成生态建设30.6万亩、支付搬迁群众为主的群众劳务费1.45亿元,《盘活“三块地”穷山变金山》成为全国后扶典型经验推广。同时,怒江州还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及周边建立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专业市场等65个,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覆盖带动搬迁群众19403户74877人,吸纳搬迁群众季节性务工8154人次;建设安置点“微菜园”36个,受益搬迁群众1.85万户7.87万人,年户均减少生活成本3000元。
同心社区棒球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刘东 摄
创新思路举措,全力抓稳岗就业。在泸水试点组建易地扶贫搬迁同心社区物业公司,率先推广社区物业管理新模式——“红色物业”。设12名“红色头雁”,分布在“红色物业”的各个岗位,有偿承担周边街道、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区的垃圾清运、保洁、水电安保、绿化等物业服务工作,共提供63个岗位,吸纳搬迁安置区留守妇女、半残疾老人等重点人群80名群众实现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平均月工资达1500元以上,并带动社区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以上。争取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支持,搬迁安置区共认定就业帮扶车间16个,稳定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975人,人均月增收2000元。在安置区周边新建中交建筑产业园区,入园企业371家,培训高标产业工人1000余人,吸纳就业1100余人。同时,抽调500名在职党员干部组成就业小分队,深入67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点对点、人盯人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5.81万人,实现转移就业5.27万人,就业率达90.70%。
同心社区红色物业服务中心 新华网 李浩 摄
强化社区治理,着力打造“稳得住”示范区。在67个集中安置区成立社区27个,设立居民小组213个。设立综治中心(含调解室、警务室、网格室)48个,成立红白理事会29个,2612名党员成立72个党组织202个党小组,成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89个, 实现搬迁安置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覆盖。组建感恩宣讲团78个,宣讲团成员达875人,去年共开展感恩教育1648场,受众8万人次。组建文艺宣传队70支,每晚开展“走出火塘向广场”“百姓大舞台”活动,跳锅庄、唱摆时,群众文艺宣传队成员达1374人,去年共开展文艺活动1098场,受众6.5万人次。组建暖心团55个,共有成员1091人,为搬迁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事情10511件,从用电用水开门等小事抓起,手把手教群众融入幸福新生活。怒江州们还在安置社区设立“爱心超市”“爱心食堂”,为社区内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爱心餐,组织开展每季度“最美楼栋、最美家庭”评比活动等,搬迁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前所未有。
在下一步工作中,怒江州将坚定不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抓实产业就业、促进社区善治,进一步推广落实好“以工代赈”“红色物业”“两后生”再教育、小分队促就业等新举措、新模式,持续抓紧抓好后续扶持工作,争创全国一流的“稳得住”示范社区。
来源:云南乡村振兴
上观号作者:上海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