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反复发生的、严重的肠道慢性炎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高。为此,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积极探索新的诊疗方案,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治疗。
新方案提供多元化选择
病因不明,使得炎症性肠病的预防和治疗相对棘手,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市一医院消化内科ibd治疗团队采用新治疗方法——粪菌移植,以此有效缓解患者病痛。
“粪菌移植是指将来自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通过重建其肠道菌群治疗疾病。”市一医院南部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曾悦介绍,“与单纯口服单一制剂的益生菌不同,粪菌移植提供的是一个健康人完整稳定的肠道菌群体系。”
粪菌移植技术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更加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案。患者小史(化名)患有溃疡性结肠炎,长期的便血、腹痛等症状让他非常痛苦。小史年纪不大,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他,难以承受昂贵的医疗支出。在进行了多项临床评估后,市一医南部医生决定为他进行粪菌移植治疗。经过两次粪菌移植治疗后,小史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缓解。“目前,我们已运用粪菌移植技术治疗了数百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绝大多数患者疗效确切,且治疗安全性很高,没有出现一例严重并发症。”曾悦说。
健全数据库保障全病程
炎症性肠病的病变会涉及其他器官系统,合并多种并发症,在诊断过程中,必须排除一些感染性、肿瘤性、血管性等疾病,需要多学科诊疗(mdt)为炎症性肠病患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治疗方案。
市一医南部mdt团队接诊过一名病情较重且发生迁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该患者高热不退,下腹部剧烈疼痛且排便不畅,不仅存在严重的多个节段肠道病变,增生狭窄,导致小肠不全梗阻,而且由于慢性肠瘘,盆腔有巨大分隔状脓肿。长期的病痛折磨让这名身高161厘米的患者体重仅有46公斤。
为了给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方案,mdt团队讨论过程中,除了消化内科医生全程参与外,还有胃肠外科医生对肠梗阻、穿孔、癌变等并发症进行干预,营养科医生提供营养评估,心理科医生提供心理疏导,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医生则为疾病诊断和并发症评估提供“后勤保障”。在多学科医生合作之下,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营养状况改善,体重恢复到了50公斤。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是持久战,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为此,市一医院消化内科构建了ibd患者的病例数据库,包含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变范围、曾经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所有治疗方案等重要信息。“每一次随访、治疗,医生们都会利用业余时间把这些信息登记到数据库,完整掌握每一名患者的病情特点,为将来的治疗提供有力、可靠的信息支持。”曾悦说。
文字:李天蔚 通讯员 黄春兰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杨露 彭然(实习生) 许萍 沈莉娜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