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倒计时,杨浦这所“家门口的好学校”准备好了

有着60多年历史的上海市十五中学(同济大学附属存志东校)位于杨浦滨江。上世纪,这里曾是众多产业工人子女学习、成长的地方。近年来,受周边旧改动迁影响,生源曾不断萎缩。以往开学前,总有一些学生要转学,今年却有了新变化。

开学在即,2月9日,

记者来到学校一探究竟。

//

地段生回流,

精心“护航”532名学生用餐

“自实施‘强校工程’以来,学校2022届初三毕业生的市、区示范性高中录取比例由2018届的不到10%提升到了近80%。”学校党支部书记陆伟生介绍。进步带来的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好口碑。2018年,学校地段生回流率不足40%,现在几乎达到了100%。

今年春季学期,是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首个学期,学生用餐将恢复堂食。开学前,学校对用餐区域重新进行了优化调整,实行分批就餐,确保532名学生用餐平稳有序。

在食堂后厨,工作人员正在对午餐进行留样登记。为了更好地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提前一周,食堂已经制定好了新学期食谱,确保搭配合理、营养均衡。同时,对各个区域进行彻底的卫生清理和消毒,确保就餐环境安全。

研训一体,集团师资实现双向流动

走进初三年级办公室,任课老师们已经上班了。备课组长胡宏丽打开电脑,正在对新学期的英语教案做修改。这是她来到十五中学的第五个年头。

左一为胡宏丽

2018年,十五中学成为“上海市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这让十五中学多了不少“新伙伴”。学校先后加入上海市辽阳中学教育集团、上海市控江中学教育集团、同济大学杨浦基础教育集团,并由上海市民办存志学校委托管理。在各方支援和帮助下,优质课程和师资源源不断输入,胡宏丽就是那时调来支援学校教学工作的。

强校先强师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备课组‘点’的功能,并积极发挥教研组‘面’的作用。”十五中学校长徐翔介绍说。每年十五中学都有10多名管理人员、学科教师参与集团的双向流动,在此过程中优化了整体教学团队,做到了研训一体、资源共享。备课组和教研组各自发挥积极作用,通盘考虑全学段教学工作,更好地承担起日常的教学工作。

这些年,学校特别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级各类学科教学竞赛,多渠道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与道德素养。在杨浦区第六届各类人才申报评选中,有两位教师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三位教师被评为区骨干,两位青年教师被评为区骨干后备,两位青年教师被评为区教育教学新秀,创下了学校入选人才数量之最。

在特色课程中收获丰富体验

教室里,桌椅都已完成全面消杀。几位老师正将一摞摞的教材堆放整齐,把教室布置一新。展示墙上,是孩子们参加各类科技、体育竞赛的身影。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最主要生长点。徐翔介绍,在“强校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

体育课程多样化。学校成立了篮球队、羽毛球队、足球队、跆拳道队、网球队、拳击队等多个校队,百分百覆盖全体学生,并通过多元化的体育拓展训练、体育冬(夏)令营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理念和习惯。

艺术课程社团化。学校拥有戏剧社、管乐团等6个学生艺术社团,每周固定时间开展艺术团队训练活动。为落实“双减”工作,学校利用课后服务、艺术周末营开设了学生喜爱的流行舞蹈、尤克里里等拓展型课程。

劳动教育在延伸。学校在崇明东滩的“上实东滩低碳生态园”合作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每年暑期,学生们都会在这里参加为期三天的劳动夏令营,参与农田劳动、了解农业生产,在这片田间“课堂”收获多角度、全方位的体验。

植物工厂里,菜苗发芽了

“油麦菜和意大利生菜苗已经发芽了……”在学校的云栽雾培植物工厂,师生正在查看种子的发芽情况,并做好记录,为新学期的拓展课做准备。这里的设备运用到很多先进技术,是南极科考站的同款。

四年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陆志波来到十五中学开展了一堂讲座,之后,校园里就有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校园系统。自“强校工程”实施以来,学校依托同济大学学科优势,建设了人工湿地、智能水质监测系统、斑马鱼实验室、大气飘尘监测、太阳能利用光伏站等八大生态课程,植物工厂就是其中之一。

从“重知识”到“重素养”,依托特色项目,学生的科学探究、实践创新、团队合作和责任担当等关键能力显著提升。

陆志波感慨道:“学校从零开始打造出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校园系统,从设施到课程再到文化内涵都达到了高品质学校的水平。”

学校中庭,栽种于1956年的枫杨树历经多年风雨,见证着学校的成长。徐翔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强校工程”赋能效应,努力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老百姓家门口好学校”。

文字:毛信慧 赵旭华(见习)

图片:赵晨亮 毛信慧

视频:梅恺

编辑: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