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角落
近日,上海动物园的一只小老虎掉入水中淹死。据动物园官方通报,有3只幼崽因外界人员及环境等因素干扰,导致应激反应,相继跳入隔离水池中,有一只未成功打捞,于二十多日后浮出水面,已经死亡多日。
那么,什么是动物的应激反应?其实说白了,就像人类一样,遇到了危险和外方刺激和攻击后身体激发的反应。动物在遭遇到应激源后, 首先由中枢神经系统识别刺激, 然后组织发起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进行防御,就称为动物应激反应,包括行为反应、植物性神经系统反应、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及免疫系统的反应。
其实,有些应激反应是突发的,而有些是慢性的。拿突发性应激反应来说,举个例子,猫的应激反应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养在室内的猫咪,几乎都有出现应激反应的可能性。而猫一旦出现了应激反应,轻则情绪波动,变得更加胆小;重则不吃不喝、呕吐、尿闭,进而造成脂肪肝和尿道疾病。
轻微的症状:猫咪平时睡觉的地方发生改变,喜欢钻床下睡;饮食发生了变化,食欲减退或出现异食癖现象;不喜欢和主人互动,变得很孤僻。
轻微症状的继发疾病:应激反应造成猫咪的食欲减退,猫咪长时间少吃或不吃,会引发脂肪肝。
严重的症状:绝食、呕吐、尿闭、拉稀、猝死。
当动物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反应去适应这种刺激。但如果事发突然,超过了它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甚至诱发各种疾病,严重时会猝死。
动物慢性应激反应是指动物长期受种群中其他个体的威胁、长期的恶劣天气、长期食物缺乏、栖息环境内个体间拥挤以及被寄生等慢性刺激因素,从而使得动物的基础血浆皮质酮水平缓慢上升并长期维持较高水平。根据诱发刺激持续的时间长度可将应激反应分为突发应激和慢性应激。
原理机制长期高浓度的皮质酮对机体是有害的。在突发应激后血浆中高水平的皮质酮可通过抑制下丘脑和腺垂体分泌各种相关促激素而达到抑制自身分泌的作用,该负反馈调节机制可使血浆皮质酮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当突发刺激转变为慢性刺激时,负反馈调节机制则会钝化甚至失效,失控的hpa轴不断刺激皮质酮的分泌,破坏了原有皮质酮分泌-降解平衡而导致血浆皮质酮长期维持高水平,慢性应激发生。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副反应将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比如鸟类。慢性应激对鸟类种群存活率的影响高水平的皮质酮不仅可降低鸟类的免疫力,还可通过抑制外周组织蛋白质的合成并加速其分解而造成组织蛋白质广泛破坏,出现肌肉消瘦、骨质疏松、皮肤变薄、体重下降等现象,因此慢性应激可导致鸟类个体的体质下降进而影响种群的存活率。极高和极低皮质酮水平的种群的存活率均低于中等皮质酮水平的种群,并且种群的年存活率随血浆皮质酮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在栖息地质量较差时,由于亲鸟的觅食难度增加而减弱喂食频率,可导致幼鸟的基础皮质酮水平升高而降低其对突发刺激的反应能力,最终可使幼鸟的成活率降低。
还有一个常见的动物的应激反应,就是我们的牛羊等牲畜运输中造成的。牛羊的调运非常频繁,尤其是长途运输会给牛羊带来严重的问题,有可能对动物造成机械损伤和精神抑制。牛羊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颠簸、拥挤、闷热或寒冷、噪声、禁食、禁水等,对牛羊产生的较大刺激,导致被运输牛羊的代谢、免疫能力和行为改变,使病原更容易侵袭牛羊的机体和诱发疾病,最终导致牛羊生产性能下降、胴体质量下降、病死率上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作为我们人类来说,应激反应也再普通不过了。寒冷、疲劳、快跑、恐怖、失血、屈辱、悲伤、害怕、疼痛及其他刺激等都会引起人体的应激反应。
对于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可以通过医疗手段进行药物或是手术治疗进而恢复。而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应该进行方法应激管理。方法应激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地应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积极地应对应激事件,从而减轻生活事件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消除可能导致身心伤害的策略和方法。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也许突如其来,防不胜防;个体的应激反应也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或心理异常,而是一个复杂的心身失衡。
应激管理就是要求人们在充满应激的社会中,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是要从生理上和心理上使自己强大起来,达到生命个体的健康和平衡。
二是要学会一些应对应激事件的有效方法。
回避或者远离应激源。
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心理防卫术。如酸葡萄心理:有些东西因为我得不到,所以尽管别人认为很好,但是我仍然认为不好;甜柠檬心理:有些东西可能别人认为不好,但是因为它属于我,所以我就认为它是最好的。
对一些事件或者情境进行重新评价。
寻求支持。当我们遇到一些不良生活事件时,我们要善于获得各方面的支持。生活中许多人都习惯于采用的方法是有合理性的,比如遭到重大事件时与几位知心朋友喝喝酒、说说心里话以获得精神上的支持,或者直接求助于心理医生。
所以,对于生物界形形色色的应激反应,无论是我们人类也好,其他动物也好,都要客观面对。人类要时刻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动物也要有生命权利和被尊重权利。这样才会远离各种复杂的应激源。
资料来源:科普中国、新华网、人民app人民号、光明日报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