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前夕,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下,71岁的陆爷爷却度过了难熬的一晚。1月18日凌晨,陆爷爷在家中突感胸背部剧烈疼痛被送至附近医院,经主动脉cta检查诊断为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为了能够迅速应对这一突发、致命的疾病并得到最妥善的治疗,经治医生和家属商量后一致决定转送至国内最有经验的心血管外科中心之一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手术治疗。
术前主动脉cta提示主动脉全程弥漫粥样斑块,主动脉弓小弯侧原发破口将主动脉分为真假两腔,心包增厚
中山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诊后对病人进行了详细检查和病情分析,认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需要实施紧急外科手术,但考虑到陆爷爷是高龄老人,既往因冠心病进行过冠脉支架植入手术,还患有高血压病3级、ii型糖尿病、心房颤动、甲状腺恶性肿瘤、膀胱恶性肿瘤等复杂合并症,手术风险和并发症无疑变得难以把握。但患者病情危急,刻不容缓,随时有夹层破裂风险危及生命。由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亲自挂帅,副主任赖颢主任医师带领的大血管亚专科团队火速成立了手术小组,经过充分分析研判并与家属商讨后,为陆爷爷制定了全主动脉弓切除、人工血管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的紧急手术方案。
双分支术中支架手术示意图
在麻醉科副主任郭克芳主任医师、心脏超声诊断科董丽莉副主任医师和体外循环主任李欣主任医师的全程监护和支持下,手术有序开始了。手术切口打开后,手术团队发现陆爷爷的心包严重粘连并形成缩窄,由于陆爷爷在年内还接受过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冠脉支架植入等手术,并长期口服抗凝药物,体质虚弱合并中度贫血,为减少手术出血、简化手术并保证同等的手术效果,王春生教授决定为该患者启用新型双分支支架植入。术中发现,该患者从主动脉窦至降主动脉、主动脉弓上头臂血管均受夹层累及,此外,主动脉弓降部小弯侧有一巨大破口,主动脉内膜弥漫性粥样斑块,这些情况都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手术团队临危不惧,沉着冷静,迅速切除病变的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使用分支型术中支架系统(双分支型)固定于降主动脉起始部,分支支架依次置入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并顺利完成拉线释放分支和主体支架,有效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深低温停循环时间,20分钟即恢复了全脑灌注,减少核心体温过度下降可能造成的全身不良反应。
术后支架撑开主动脉真腔,假腔内血栓形成,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内可见支架形态规则
手术前后cta重建
据王春生教授介绍,本次手术中使用的分支型术中支架系统(双分支型)可在4-12mm间距范围内调节,能够更好地匹配不同患者的分支血管间距、简化手术过程并达到同样的手术效果。该器械已获准伦理批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组长单位领衔、王春生教授担任主要研究者、国内14家心脏中心参与的一项名为“评价分支型术中支架系统用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的非劣效临床试验”已于日前在我院正式启动。本次手术是该支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成功植入,未来将为更多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带来福音。
手术后,陆爷爷在心脏重症监护中心罗哲教授、屠国伟主任医师、心外监护室护士长薛燕副主任护师、主管医生顾佳伟主治医师、康乐主治医师、病区护士长章静怡主管护师等团队的精心治疗、康复和护理下,已于1月30日康复出院。
已获患者本人同意将该照片用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微信公众号推广
王春生主任团队致力于主动脉疾病的诊治和临床研究,始终以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和术后生活质量作为努力的目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奉献、创新、关爱”的核心价值观,急患者之所急,安患者之忧心,为患者的生命筑起牢固的生命保卫线。
主要研究者:王春生教授(右一);外科团队:赖颢主任医师(左二),顾佳伟主治医师,康乐主治医师(右二);麻醉团队:郭克芳主任医师(左三);体外循环团队:李欣主任医师、戚晓敏副主任医师、刘超启主治医师;心超团队:董丽莉副主任医师(右三);护理团队:查婉珺主管护师(中),徐翡主管护师(左一),尹佳妍护师。
本文作者:
顾佳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主治医师)
上观号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