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同济科研攻关再发力

近日,同济大学多项来自土木工程、化学科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科研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其中部分被选为封面论文,再一次显示了基础研究中的“同济力量”。

在断裂相场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杰教授学术团队在工程科学旗舰期刊《国际工程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上发表论文,报道了团队在断裂相场理论研究前沿取得的新进展。这是该团队过去一年来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的第5篇系列研究论文。此前,团队已在固体力学国际旗舰期刊《固体力学与物理学杂志》(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上连续发表4篇论文。

断裂相场理论是描述和预测材料破坏的前沿理论。团队系列研究成果极具工程应用价值:不仅适用于预测以受拉断裂为主导的混凝土、岩石等材料的破坏行为,也可以预测以受剪断裂为主导的金属材料破坏行为。

在深紫外过渡金属氧氟化物中

首次实现了强二次谐波产生

欧洲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弛教授研究团队以d0过渡金属氧氟化物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等网络分子设计”策略,创制了首例深紫外透过的d0过渡金属氧氟化物晶态材料mof4h2 (m = zr (zof), hf (hof)),探讨并阐明了该氧氟化物可实现带隙和倍频效应同步增益的物理机制。

相关成果“isoreticular design of ktiopo4-like deep-ultraviolet transparent materials exhibiting strong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等网络设计强二次谐波产生的ktiopo4构型深紫外透过材料)11月10日以全文(article)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化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并因研究工作的重要创新性和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同而被编辑委员会遴选为期刊最新一期的封面文章。

为靶向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治疗肿瘤

提供新策略

肿瘤细胞的能量来源有的更多依赖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通路,有的则更依赖于糖酵解通路,只有对于能量来源更依赖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通路的肿瘤使用该通路的抑制剂才更有疗效,因此研究调控氧化磷酸化通路抑制剂敏感性的基因,解析其内部机制,对于靶向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通路治疗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11月16日,《高级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报道了同济大学癌症中心施裕丰团队、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赐忠团队联合上海交大仁济医院房静远团队、上海长海医院陈菊祥团队开展合作研究,首次发现nnmt-dnmt1信号轴影响肿瘤细胞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抑制剂的敏感性。该研究揭示了肿瘤细胞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抑制剂敏感性和耐药的分类标签,为靶向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策略。

发现药物性肝损伤的潜在治疗新靶点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最常见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也是全球目前导致急性肝衰竭的首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中药、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中国内地的dili疾病负担逐年增加。因此,阐明dili的核心发病机制,以寻找关键药物干预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1月8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杨长青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肝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以original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hepatocyte-specific mas activation enhances lipophagy and fatty acid oxidation to protect against acetaminophen-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mice”的论文,揭示了mas信号在dili进程中的关键地位及核心机制,为药物干预新靶点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开发一种基于阿尔法射线的

免疫协同抗肿瘤疗法

阿尔法射线能量强、射程短、耐乏氧、易防护,以其不同于其他核辐射的独特优势,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日益受到科学家和医生们的重视。近日,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余飞教授团队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生物材料研究》(biomaterials research)上发表了“基于阿尔法射线的免疫协同疗法”在治疗肿瘤中的相关研究论文。

团队独辟蹊径,开发了一种基于阿尔法射线的免疫协同疗法,具有无毒、亲水、生物相容性好等特性,注射到试验小鼠体内后,一方面可发挥放射性核素直接高效杀伤肿瘤的作用,另一方面可诱导强大的抗肿瘤免疫活性,有效抑制肿瘤转移复发。

为治疗白念珠菌感染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pd-l1是一种跨膜蛋白,主要与其受体pd-1结合传递免疫抑制信号,在肿瘤免疫逃逸、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免疫、自身免疫性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11月11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贾鑫明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d-l1 negatively regulates antifungal immunity by inhibiting neutrophil release from bone marrow”的论文。该研究揭示了pd-l1负调控抗真菌免疫的新机制。

该研究围绕白念珠菌感染时骨髓中性粒细胞的免疫调控,首次提出了pd-l1靶向中性粒细胞治疗真菌感染的新机制,为靶向pd-l1研发真菌感染治疗的新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真菌感染与肿瘤免疫的互作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成果用于体外纯化

和体内监测人类血清素神经元

近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陆建峰教授团队在cell期刊系列《干细胞报告》(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generation of a tph2-egfp reporter cell line for pur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of human serotonin neurons in vitro and in vivo”的研究论文,论文被选为封面文章。

血清素系统的异常变化与人类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该项研究的完成,对于人类血清素神经元及其相关疾病的模拟和机制研究、相关药物的验证和筛选,以及基于血清素神经元的细胞移植治疗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研究成果应用于海水提铀和废水除铀

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永恒主题。核能因其运行成本低、运输方便、环保性好等诸多优势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铀作为主要的核原料,其海水中的含量远远高于陆地上的含量,因此从海水中提取铀必不可少。此外,核工业产生的含铀废水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闫冰教授长期致力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近日,闫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配位化学综述》(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上发表了题为“adsorption of uranium (vi) by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covalent-organic frameworks from water”的论文,系统总结了mofs和cofs在海水提铀和废水除铀方面的应用。

来源:新闻中心、土木工程学院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上观号作者: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