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 | 为了利用水,人类都有哪些奇思妙想?(一)

人们与水打交道时,通常要借助工具

特别是在用水、治水、管水等活动中

创造和发明了

许多用于水事活动的工具

工具是物质性的器物

每一种水工具的创造和使用

都凝结着人类的知识、能力和智慧

水工具体现了人水关系中

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标志着人类文化的演进

今天带大家了解的是

汲水工具

从水源处汲取用水,是人类久远的、普遍的水事活动。汲水除了要使用盛水器具之外,通常还要运用一定的机械手段,使水实现由低向高的空间移动。

桔槔,明代《三才图会》插画

桔槔[jié gāo]俗称“吊杆”,利用杠杆原理从低处取水送向高处。据清华大学机械专家刘仙洲先生《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展史》一书推断,这种灌溉机械可能创始于商代初期的成汤时期,距今已有约37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代已比较普遍使用,主要用于灌溉。

《庄子·天地篇》里一个有趣的故事曾提到了桔槔:子贡劝说种园人使用机械,即桔槔来汲水浇园,而种园人则以使用机械的人一定会有“机心”为由拒绝,并认为“机心”破坏了人心的纯洁和安宁,使“道”无所寄托,即“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左:桔槔井示意图

右:耕织图,图中农夫所使用的工具为桔槔

故事从侧面反映了桔槔在当时属于新的汲水工具,它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一般人都会乐于采用。

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华北平原还有很多地方使用桔槔汲水。当前桔槔汲水的使用越来越少见,年轻一代甚至不知其为何物,因此在一些旅游景区,设置了桔槔供游人认识、尝试,以激发游兴,增强对于中华水文化的了解和体会。

辘轳,《钦定授时通考》插图

清乾隆武英殿刊本

辘轳[lù lu]的发明,克服了桔槔仅适宜于浅井或水面开阔的沟渠的局限。它运用定滑轮原理,将单向用力方式改变为循环往复的用力方式,可从深井中提水,既方便又省力。

宋代《物原》一书中有“史佚始作辘轳”的记载。史佚是周代史官,如果记载属实,可知我国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发明了辘轳。春秋时期,辘轳已经流行,主要用于提水,也用于深井中提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湖北大冶铜绿山发掘出春秋战国时期古矿井中的两具木辘轳,可作佐证。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提到“井别作桔槔、辘轳”,在当时的农田灌溉中辘轳被广泛运用,一般井浅用桔槔,井深则用辘轳。

西汉带辘轳水槽的陶井,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来源:孔兰平

村民用辘轳从水井中绞水

图片来源:李培献/视觉中国

辘轳在长时间的运用过程中,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中华民族先人设计的辘轳,结构非常合理。直到今天,在北方的平原、山区,辘轳仍然是深井汲水的主要工具。传统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常常将辘轳作为北方农村代表性的景物。

水车,《天工开物》插图

水车也叫翻车,最早出现于汉代

水车又叫“翻车”,是运用轮轴原理提水的汲水机械,小型的用手摇,大型的用脚踏,还有用畜力、风力作动力的。

我国后汉及三国时都有水车发明的记载,到唐代,水车开始推广应用。在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中,水车已经有很多类型。元明清时期的史籍中,还有官员在北方推广水车的记载:造不起水车的贫困人家,官府先提供木材,从秋后收成中扣除成本。

人车、龙骨水车,《天工开物》插图

明宋应星著,明崇祯涂绍煃刊本

图片来源:缘紫舞

筒车,《天工开物》插图

明宋应星著,明崇祯涂绍煃刊本

图片来源:缘紫舞

在传统农业社会,水车是种水田必需的汲水工具,也是农村(尤其是南方农村)典型的文化景观,历代作家留下了很多描写水车和车水劳动的篇章。苏轼有一首诗《无锡道中赋水车》以“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来将水车描写成像首尾相连的鸟、脱皮剩骨的蛇,它引水灌溉稻田,使农夫在天旱时节依然具有丰收的信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甘肃兰州

黄河畔的水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海南

踏水车的农民

肇兴侗寨水车亭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凤凰古城,水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水工具体现出水文化的物质层面

凝聚着人类劳动、知识与财富的

累积过程与成就

它强调人们运用智慧,显示能力

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

对物质财富的创造

物质层面的水文化

同水文化的其他层面

互相渗透、联系,交汇成了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的水文化

体现着水文化的立体性和多样性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上观号作者:上海水务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