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作为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及新南威尔士州首府,连续多年被联合国人居署评选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疫情期间,人们对绿色开放空间的渴望愈加强烈,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成为人们追求的休憩交往场所。面对近年来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新冠疫情冲击、能源短缺等新挑战,悉尼市始终坚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城市最重要的规划愿景,并针对公共空间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政策和研究成果,从绿色低碳、交通转型、公平包容、保持地方特色等方面对公共空间展开了持续积极的探索。
公共空间目标背后的顶层设计
坚持城市可持续与宜居发展愿景
经过长达两年的对市民与多方利益相关群体意见征询,2022年4月,悉尼市发布面向未来的全新战略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2050)延续愿景》 (以下简称“悉尼2050”),致力于引导这座海港城市走出新冠大流行并助其复苏。“悉尼2050”延续了2008年版《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以下简称“悉尼2030”)中的“绿色、全球化、互联互通”3大愿景,更新了全面提升城市可持续性与宜居发展的10大战略及10个指标。战略规划重点阐述悉尼市面向2050年的10个雄心勃勃的项目计划,借此激发并推动城市可持续转型。其中,“人人共享的公共空间”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宜居发展的关键。
构建持续评估的规划实施框架
悉尼市构建完整的“系统战略引领—专项规划落实—资源配置支持—实施评估反馈”的规划实施框架,为战略规划的目标达成提供机制保障。社区战略计划作为该框架内最高行动规划,针对10个战略分别阐述4个关键问题:现状情况、分项目标、具体行动计划和支持、监测评估。悉尼市基于社区战略计划重点部署政府资金、项目与政策举措,并开展逐年的实施评估。其中,实施计划明确了每4年将采取的具体行动、重点项目及绩效指标。运营计划列出了每年要开展的具体项目、费用及预算等。与此同时,政府还制定了资源配置战略,主要包括10年长期财务计划、劳动力战略、资产管理计划、信息技术战略和社区参与战略等。
公共空间战略在规划实施框架的分项指导下有序推进,重点对道路更新方案、乡村中心/市中心人行道上的室外餐饮面积、运动场的可预定量和使用时间、公园和开放空间面积、室外网球场高峰期占有率、水上休闲场所使用人数等指标加以明确。
持续评估的规划实施框架
来源:《社区战略计划——实现可持续的悉尼(2030—2050)》
“人人共享的公共空间”子目标和相关实施要求
来源:《2022—2023运营计划》
人人共享的公共空间规划支撑
新冠疫情对健康、工作、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社会疏远和隔离要求导致大众的工作方式、联系、交通和公共空间使用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些是阶段性的临时变化还是未来的长期趋势,仍有待观察。对于城市政府和公共空间管理者来说,需要采取更快的行动以支持城市的安全运行和经济发展。
制定公共空间工具包和指南
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室外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和街道,是社区生活的核心场所。2020年以来,随着疫情后市民对公共空间需求的增加,新南威尔士州规划、行业和环境部制定了一系列“理想的公共空间”工具包及指南,试图帮助社区、行业、市政府和州政府推动公共空间提升,以达到2023年城市地区10分钟步行可达优质绿色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比例提高10%的目标。
“理想的公共空间”工具包主要包括《公共空间章程》《理想的公共空间指南》《步行公共空间指南》等。《公共空间章程》明确优质公共空间的10大原则:健康而活跃、开放而温馨、重视社区、文化与创意、地方特色与地方认同、因地制宜、促进当地商业和经济、良好的管理、安全保障、环保与复原力。《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评估工具》从可达性、可参与、可联系和可停留性提供评估公共场所和公共生活质量的方法。《理想的公共空间指南》则从上述四个层面对公共空间进行详细的设计引导。除此之外,新南威尔士州还发布了《空间激活指南》《智慧公共空间指南》《新冠安全公共空间指南》等一系列文件,从不同维度对不同受众群体进行指导。
理想的公共空间评估框架
来源:《理想的公共空间指南》
疫情期间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2020年和2021年,新南威尔士州规划、行业和环境部结合“开放街道”和“高街振兴”计划启动了两次针对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的网络调研。该部门收到4777份有效评论,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期间市民对于户外活动需求大大增加,公共空间设施的使用率明显提升,运动锻炼、娱乐玩耍等户外活动普遍增加,高质量公共空间呈现出更强的吸引力。其中,公园、当地街道和步行道是使用最多的公共空间,步行和骑行频率大大上升。随着疫情的常态化,商业街的到访量也在逐渐增加。
来源:《适应新常态——新冠疫情期间的公共空间》
配套公共空间相关专项规划
悉尼市在公共空间领域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和技术规范。专项规划主要涉及宜居绿色网络、城市绿化、自行车战略、城市公共艺术、城市森林等多个条线。技术规范主要包括街道、城市照明设计、城市标志设计、包容可达的公共领域等多个标准和导则。在此基础上,为了支持“悉尼2030”达成“互联、安全和有吸引力的城市空间”目标,市政府分别于2007、2019年委托盖尔事务所对全市展开了持续深入的跟踪研究,形成两版《悉尼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研究报告,从更广泛、全面的角度制定了公共空间提升策略。
面向2050的公共空间提升策略
2020年发布的新版《悉尼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采用扬•盖尔创建的专门针对步行、自行车交通和城市空间环境的调研方法,评估悉尼市当前的公共生活状况以及上一轮报告建议的实施进展。报告指出,自2007年以来,悉尼市已经从一个机动车主导的城市正逐步转变为一个全新的更环保和友好的城市,各项公共空间指标得到很大改善。但是,随着外部环境和城市自身的发展变化,悉尼市还需要在更多层面进行提升。该报告结合战术性更新、城市针灸、缝合城市等方法,提出面向2050年的公共空间综合提升策略,目标将市中心转变为一个受欢迎的、公共交通主导的、绿色的、连通的和独特的地方,主要从4个方面着手展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六个关键领域的更新方法
来源:《悉尼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创造绿色凉爽的零碳城市
1.将灰色变成绿色,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为应对近年来严峻的气候变化,悉尼市提出公共空间抗热性计划,以最大限度增加行道树、景观元素、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绿色开放空间为城市降温。悉尼市计划2030年全市树冠覆盖率从15%增加到23%,2050年增加至27%。同时,在规划控制中加强对功能性遮阳结构的应用,增加抗热性植物树种,探索利用海水冷却港口建筑和能源生产。为了应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悉尼市加强暴雨管理,将水敏性设计纳入城市和街道设计,在城市公园中增设储水设施,加强水循环利用。从2026年起,所有新建公共建筑及改建项目将实现净零排放。
2.出门见绿,加强滨海步道和公园绿地建设
悉尼市将绿色和蓝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增加街道和公园绿色空间,连接、修复和扩大公园用地以形成更大的自然保护区。保持生物多样性,恢复市中心特有的植被群落,保持原地形、地质和地方感。另一方面,实施“港湾漫步”计划,创建连续的滨海步道,强化通往滨水区的主要南北走廊。激活港口,完善水上休憩设施,通过台阶、浮动元素增加亲水性,为不同人群提供多样化的活动。除此之外,悉尼市特别注重加强居民参与和公私伙伴关系,鼓励将垂直和屋顶绿化纳入现有和新开发的项目中,通过绿化私人区域和当地街道,让社区居民参与到城市绿化建设中。
推动市中心绿色交通转型
1.推进系统性交通重构,重新分配路权
据悉尼市政府预测,到2050年,预计每天将有200万人抵达市中心,其中92%是行人。重新分配道路空间,发展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公共交通系统是系统性解决交通拥堵的重要环节。悉尼市在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基础上,同时也对公交车进行精简,优化公交换乘模式,对市中心公交首末站进行重新选址,让公交车通过市中心而不是在此停留。为了减少市中心非必要车辆,悉尼市计划利用修建西区海底隧道契机来减少地面交通,同时增加交通管制区域,考虑cbd地区征收交通拥堵费。货运方面,利用地下装载区来管理街道货运和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利用效率。面对快速路分割城市带来的“疤痕”,悉尼市计划将此类道路基础设施进行缩窄、拆除或地下化改造,并将公园和河流重新联系起来。
2.建设步行和骑行友好城市
步行和骑行可以带来平和、安静和宜居的城市,改善人们的健康和城市的经济。近年来,悉尼市在市中心开展全方位的步行改善措施。一方面,限制机动车交通,包括采用30公里时速限制,取消市中心的左转专用车道(slip lanes),拓宽人行道,创建共享街道和慢行街道等。另一方面,确保高度的自行车优先权,进一步完善市中心自行车网络并高品质连接区域性车道。通过战术性更新,以包括快闪自行车道、高效自行车隔离手段等设计更快地改造道路空间。提升自行车配套设施,加强自行车停车圈建设及路标铺设,将未充分利用的汽车停车设施改为自行车停车设施,在行程终点设置储物箱、无障碍淋浴、更衣室和水站等。
深夜经营区域地图
来源:《企业深夜经营指南》
建设人人参与的多样空间
1.创建多样化和包容性的城市空间
公共生活可以被定义为在公共领域的陌生人之间进行的社会活动,鼓励偶然的互动和被动的观看。悉尼市创造欢迎所有人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引导多样化活动,促进公共生活的碰撞,确保适应所有人需求的包容性环境设计。挖掘室内共享空间潜力,使之成为可供聚会的城市客厅。利用图书馆、画廊、社区空间为儿童和家庭创造更多的学习和游戏空间。打造更平衡和安全的夜间经济,推进深夜经营规划管控的实施(在特定地区鼓励商店和娱乐场所延长营业时间),鼓励多样灵活的夜间经营,确保夜间公共交通的支持,实施夏季“24小时露天城市”计划。加强混合土地使用,规划引导公共用途、就业、零售、娱乐、文化和住宅的混合平衡。鼓励开发商提供可负担的文化设施空间。支持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共有住房规划。
2.共创城市,用数据衡量公共生活
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强审查治理,培养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举办公共空间创意大赛。集思广益,通过战术性更新试点来验证创新想法进而转化为永久性实施,例如实行“开放街道”计划,为社区提供“将沥青变成艺术”“快闪公园/自行车道/酒吧”等试点项目。加强公共空间评估,将“公共生活数据协定”作为衡量公共空间活动的通用语言,系统地收集公共生活数据,通过互动艺术装置等公共场所传感器开展数据辅助收集。多维度数据整合,利用楼面空间和就业调查、环境数据等对公共领域投资综合效益进行评估,利用即时通讯、社交媒体向公众发布城市数据。
公共生活数据协定
(public life data protocol)
盖尔事务所与哥本哈根市政府、旧金山市政府、西雅图交通署共同制定的《公共生活数据协定》是一系列用于描述并测量公共生活的数据框架,以及针对这些数据的收集与储存建议。协定的意义在于使之成为公共生活研究的“共同语言”,将公共生活研究和收集到的数据内容与格式标准化。协定明确了研究中所应当包含的指标内容,并提供了对应的表格,包括研究者信息、场地信息、空间信息(路网信息、用地信息等)的记录,以及调查中所应该关注的人群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出行方式等等,并对数据框架和储存格式提出建议。这种标准化的流程设计可以使之被用于不同的城市与场所,明确的数据框架与形式也使得分析过程更加流畅。
增强公共空间品质和特性
1.形成诱人的、连续的公共空间网络
悉尼市主要通过创建相互连接的公共空间网络来提高开放空间的质量和数量。一方面,以乔治街为主轴串联南北三个重要城市广场,并加强对东西走向街道的塑造,将西部通道改造为林荫大道,确保用连续的滨水长廊联系各个特色区域。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小型开放空间来补充关键的网络缺失,通过改造街道空间来扩大并改善与公园的衔接,同时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和服务。此外,公共空间对于微气候的塑造作用非常明显,悉尼市还特别注重保护和捍卫公共空间的阳光通道,避免摩天大楼风效应。
面向2050的公共空间网络
来源:《悉尼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2.维护公共空间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风俗
悉尼市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特别注意宣传并维护原住民文化风俗。为了强化历史风貌和地方性特征,悉尼市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了公共空间分区导则,提供详细的铺面、路缘石、灯光、街道家具和标识系统等设计工具包。规划注重保留城市历史肌理,要求对新开发项目的城市肌理进行恢复。街道方面,注重激活巷道,通过规划控制和精细设计来促进活跃的底层建筑和人行尺度细节。通过举办活动、放宽酒类许可证、简化开发申请流程,支持历史风貌地区的小酒吧、餐馆和小规模的零售业。通过创意照明来彰显地区特色,激活夜间公共空间,突显重要地标。文化创意方面,对艺术家进行有力支持,鼓励更多的临时艺术创作,针对公共空间开展动态的艺术干预。保护具有人文和历史价值的建筑遗产、公园和街景等。
后疫情时期的公共空间实践和愿景
2020年疫情初期,悉尼市中心街道人流量骤降90%,对中小企业产生严重冲击,这也让悉尼市对公共空间和街道的环境使用有了新的认知。因此,在保证安全社交距离的基础上为大众提供宽敞的步行便道和开阔的公共空间成为城市的工作重点。
串联广场:乔治街步行化改造
乔治街是悉尼市中心的主要南北轴线,全长3公里,直接串联北部的港口岩石区、市中心及南端的中央车站。2019年,规划引入的轻轨将乔治街的北部地区从一条2.5公里的拥挤道路转变为一条极具吸引力的林荫大道,但其南部地区仍然对车辆开放。2020年7月,悉尼市展开了一场针对乔治街南端的战术性更新,临时关闭了部分道路,通过安装车辆路障、新座椅、充满活力的道路涂装等打造一条绿色无车的步行走廊。2021年3月,市议会开始将这部分街道永久性设置为步行区的工程,其改造内容主要包括:扩展乔治街南端巴瑟斯特街和罗森广场之间的步行区;改善乔治街、奥提莫街、托马斯街和干草街之间的开放空间;新增超过9000平方米的步行空间;用花岗岩人行道取代汽车道;新增树木、座位和照明设施;设置户外用餐空间;设计更简单的十字路口等。这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更新项目正在重塑市中心的交通组织,对于吸引人们回到市中心并为当地企业创造新机会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三个相连的城市广场”计划作为一个宏大的公共空间更新愿景在“悉尼2050”规划中被继续强化。其中,乔治街北端的环形码头作为悉尼最重要的海滨广场,将结合未来卡希尔高速公路拆除项目重新加强市中心和港口的联系。乔治街中段的市政厅广场将以一个新的广场为中心,重塑市民生活,成为悉尼的城市客厅。
乔治街市政厅段更新前后
来源:《案例研究:伟大的街道,理想的公共空间》
缝合城市:悉尼中央车站片区更新
2022年8月,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宣布了悉尼中央车站片区更新计划,结合公共空间更新,将铁路站场和周边区域打造成为一个超级复合的城市枢纽。项目计划在站场上方建造一个巨大的上盖,通过中央步道、人行天桥、公共广场和功能注入对城市进行“缝合”,从而改善铁路走廊两侧的联系。
此次项目计划建设超过60000平方米公园和广场;新建至少850套住宅,包括15%的经济适用房和15%的多样化住房;新建15座规模从4层到34层不等的建筑,用途包括科技和办公空间、酒店和住宅、酒吧、餐厅和咖啡馆、教育、社区和文化设施等。该项目的愿景是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令人兴奋的地方,将世界级的交通枢纽与创新的商业、研究和技术中心以及高质量的公共和绿色空间结合起来。由于同时具有促进投资和创造新就业机会的潜力,它已被指定为新南威尔士州重要区域(state significant precinct ssp)。在这个重大的更新项目中公共空间对于缝合城市空间、激活公共生活、复兴城市文化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人人向往的开展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疫情期间,包容友好的公共空间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抚慰了民众受伤的心灵。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城市间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增长模式,对公共空间更高品质的追求伴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城市在“新冠大流行”中得以迅速复苏。在迈向2050的城市愿景中,悉尼市以人人共享的公共空间为目标,重点在凉爽零碳城市、绿色交通转型、共创多样化城市以及保持地方特色方面持续推进,并通过战术性更新、灵活的规划管控,积极的文化创意引导,为市民赢回更具活力的城市空间,这些经验对于国内城市目前广泛开展的公共空间更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供稿人:发展研究中心、编辑部 聂梦遥)
上观号作者:上海规划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