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各类养老服务越来越为市民所关注。有些老人选择入住敬老院,有些老人则选择居家养老。如今,“家庭照护”同样占据了养老模式的半壁江山,为政府和社会所倡导和支持。但要如何解决在家度过晚年的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困境、舒缓家庭照料者的精神负担、改善家庭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呢?在黄浦区,专业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护理员正在行动。
失能失智,不代表失去美好生活向往
对部分市民来说,“家庭照护床位模式”听起来可能有一些陌生。有别于敬老院养老模式,家庭照护床位模式主要服务对象除了困在家中的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独居老人,也有术后康复阶段,出院后回归家庭,但家属缺乏专业照护能力的老人。
不少社区长者选择在家安度晚年
“‘家床’服务是一种综合性的照护模式,它包含机构式长期照护,提供长期身体护理及生活照料服务。在此基础上,我区还积极探索在‘家床’服务中融入营养咨询、膳食服务、个人清洁卫生,甚至心理慰藉、康复训练、医疗护理以及紧急援助等更为专业的养老服务内容。”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此外,‘家床’服务也包含阶段性专项照护,为短期内各类照护需求提供对应服务。”
"家床”护理员时刻关心长者健康状况
这种打破“一个养老机构+一张养老床位+一位入住老人”的传统机构养老模式的综合性服务,是否能被广大居民接受,又是否有品质保障?答案是肯定的。目前,黄浦区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模式采用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队伍运作,依托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全天候的居家照料服务,为越来越多的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也成为许多社区长者,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的晚年养老之选。
尽心尽力,个性化服务解燃眉之急
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面向选择原居养老的长者所推出的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已正式开展一年多了。在区、街道的指引与帮助下,这个新鲜事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全”,实现了一项项切实到位的养老服务延伸,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护理员也在为失能失智老人绘就温暖的夕阳画卷。
2021年底刚加入五里桥街道“家床”服务团队的护理员周艳,作为一位团队“新人”,用自己尽心尽力、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获得了同事及服务对象的肯定。在她的服务对象里有不少认知症长者,对待这样的特殊服务群体,周艳有一套“独门法宝”。
帮助社区老人有尊严地度过晚年生活
“我自己也已经45岁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我来说是正在每天实践的行动,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她说,“作为一名持医疗护理员证书的护理员,我努力运用我的专业知识,为认知症长者‘唤醒记忆’。”周艳在与服务对象初识后,会仔细研究老人退休前的职业背景和生活经历,结合每位老人不同的人生轨迹,为老人安排有针对性的康复锻炼计划。
在周艳的服务对象中有一位“老克勒”。这位张老伯退休前是一位大学英语教授,曾经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桃李遍布天下。可由于罹患认知症,张老伯已经把自己的过去忘掉大半。周艳想到,或许可以让这门外语架起老人与回忆之间的桥梁。于是她每天陪着老人一起重新学习英语,刺激他人生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训练老人的记忆力。如今,这位老人的认知症发展趋势已大大减缓。
及时响应,把老人的需求放在首位
家庭照护床位模式除了为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各类贴心的上门服务外,也成为了一道应对突发状况的“安全锁”。
“你有所呼,我有所应”,“家床”护理员成了老人的“小棉袄”
今年3月27日,家住蒙自路的刁伯伯老伴致电街道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团队,不停地焦急求救。原来,刁伯伯不小心跌倒在地后,竟无法自行起身。老伴年事已高,身体无力,无法一个人将老伯扶起,又怕用力拉扯会造成对老伯的二次伤害。眼看着刁伯伯跌倒在地上,已经出现失禁状况,老婆婆赶紧向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团队发出求助。
得知这一紧急情况后,家床服务团队马上做出响应。当时正在值班的周艳立刻赶到老人家中,在确定老人跌倒的周边环境安全、老人的生命体征平稳等情况后,她帮助老人起身,并为老人做了身体清洁。在安顿好老人后,她又将老人家中地面打扫干净。此时两位老人依然惊魂未定。周艳就留在老人家中,一直陪护着两位老人,安慰老婆婆并观察老伯伯的生命体征变化,直到老婆婆情绪稳定,老人的子女赶到家中,与家属沟通情况后才离开。事后,老人和家属特地对周艳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如果没有周艳在,真不知道会发什么情况。感谢街道,感谢你们家庭照护床位团队,我们老年人晚年养老真得靠你们帮忙。”
正是因为有像周艳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服务和付出,如今在黄浦区各个街道,一幅有保障、有温度的居家养老生活画卷正不断展开,为社区老人及其家庭点亮一片美丽夕阳红。
(部分人物为化名)
上观号作者: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