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静安区茂名北路限时步行街正式开街。人们徜徉在上海宜人初秋街景中时,也对茂名北路东侧已经露出新颜的昔日“海上第一名园”——张园倍感期待!
去年9月,静安区启动张园的保护性修缮。到今年9月底,张园西区17幢历史建筑的修缮基本完成,将于今年年内率先亮相。“以保护推进城市更新,以城市更新来更好地推进历史保护”,石库门砖墙内的张园现在变成了什么样?一起来看看吧~
张园身处上海市中心的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园内有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每一栋建筑都有独特的历史印迹。
“张园77号”,即原威海路590弄77号。建筑高三层,呈左右对称的狭长形,中间还有一座绿色盔顶的阁楼。历史上,这里曾是张园的里弄公馆,后作为静安置业的办公地。2015年,“张园77号”成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达到了二类保护等级。
但在去年9月修缮开始时,摆在修缮团队面前的“张园77号”,尚存在着清水外墙部分风化、开裂,拼花地坪砖局部破损、缺失等各种情况。如何让建筑在修缮后原汁原味地还原历史风貌,又达到今日使用所需的健康状态,是保护性修缮最大的难点。
张园建筑群的“墙上文章”,则各有各的“棘手”。“张园77号”的外墙主要是灰色水泥辅以红色清水砖,围绕建筑二层的视觉中心,环绕了一圈泥纸筋灰塑制作成的花式。泥纸筋,即石灰加上稻草筋调和而成的水泥材料。如何调出与建筑原始配比相同的泥纸筋,如何复刻精致的灰塑装饰,同时还要兼顾水泥外墙历经百年洗礼后留下的灰黄色印迹,修缮方反复尝试了五、六种配比,才调配出与建筑原貌相符的原料。
在张园西区,最高峰时有大约1000名工匠和建设者同时在修缮现场。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同一时间都在做同一件事——为窗框雕花,或是勾勒外墙的水泥灰塑,又或者在一点一点地打磨天花板上的线脚。以“张园77号”内部空间为例,壁炉上方的木质镜框都有形如一串串葡萄的木雕,局部需要雕刻出镂空效果。但目前3d打印技术尚不能达到修缮标准。建筑二层形如一圈精美腰带的泥纸筋灰塑装饰,许多镂空部位的泥作也无法用机器还原,都要靠工匠一个个手工制作再修粉上墙。
地处上海南京西路沿线的“钻石地段”,兼具历史、人文、商业等多重价值,张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建筑形态的稀缺性,不仅让项目的前期征收、建筑建档、看护管理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成本远超传统的地产开发,更在推进保护性修缮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系列参考标准与保护范式。
如何在实际修缮中真正达到“修旧如故”的标准就是其中之一。在“张园41号”“77号”“99号”等几栋西洋风格的建筑中,前厅长廊均采用了精巧的马赛克地坪。但这些大小不一、花色各异的马赛克地砖,在修缮时却带来了巨大挑战,仿佛在用“文物”完成一幅“s级”难度的拼图。
以“张园77号”为例,由于张园西区紧邻地铁南京西路地下站台,因此需要整体进行打桩,完成结构脱换,而这一操作会影响到建筑现有的拼花地砖。因此,修缮团队先对场地进行拍照留档,然后采用人工方式,一块一块手动凿除地砖。每凿开一块就在背面标注号码,清洗后整体打包暂存到市郊厂房。待房屋整体的结构修缮完成后,再运回现场人工铺贴。
建筑内的各类细部究竟还原到什么年代、何种状态,也要有充分依据才能启动修缮。“张园77号”室内,每一台壁炉上都装饰着清亮光洁的绿色釉面砖,阳光投影进屋内还能折射出琉璃质感。为了恢复这些釉面砖,修缮团队不仅调出了历史图纸,确定了建筑建成之初,“壁炉上确实有釉面砖”这一历史标记,还找到了历史照片作为凭据。在调配釉面砖少见的绿色时,修缮方还拿着壁炉的“老砖”样品前往上海交通大学,请专家对材料分析考证,最终确定了釉面砖要复原的颜色。
支撑这些事无巨细的考证,并克服疫情、高温和台风等考验,在一年内完成张园西区的保护性修缮,得益于静安区2018年在全市率先完成的张园“一幢一档”资料库建设。建档过程历时两年半,通过建筑概况、房屋信息、基础资料、历史图纸、现状图纸、物业资料、影像资料、工艺描述、保护控制建议,全方位记录了张园的历史进程与现状情况。最终,张园东、西两区的43幢房屋、174个门牌号、总计2053个房间都清晰在案,仅威海路590弄64支弄1号的“房屋档案”就超过了400页。
而今,漫步在茂名北路,已经完成修缮的震兴里、荣康里、德庆里,三条弄堂由南向北分别呈现了红砖、青砖、水刷石等三种外立面样式。这些恢复后的墙面细节,体现了百年前不同营造商在张园留下的建筑记忆。
在张园街区,历史和未来碰撞,古典和现代交融,“偷得浮生半日闲”可漫步、可阅读的街区格局,让各类人群在这里获得愉悦、感受美。张园跨越百年,希望‘她’的生机活力延绵不断。
– end –
资料:上观新闻
编辑:张译文
责任编辑:施伟华
来稿请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新闻宣传中心
上观号作者: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