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晚,2022第十九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数字新时代 教育大未来”上海教育大直播走进长宁区,带领观众了解长宁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探索。
长宁作为上海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早在20年前就提出了“数字长宁”的发展战略,有了“数字长宁教育先行”的先发优势。
一路走来,长宁也直面多项挑战: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不均衡、重复建设与数字孤岛问题、学校数据资产难沉淀价值难发挥的资源浪费问题、区域内校际数据应用的共享共建问题、安全隐私难以保障的数据伦理问题、教育数字化建设机制的权责分配问题等。
长宁区教育局副局长鱼东彪在直播中介绍,为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教育公平和质量问题,长宁教育从信息化走向教育数字化转型。长宁区提倡活力教育,激发学生的潜力,顺天性而教、循规律而育,让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来助力每一个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教育数字化转型也是长宁区域建设数字转型标杆区、示范引领区以及最佳体验区的一个重点项目之一。区教育局熊秋菊局长一直强调,在良好的数字化转型生态环境下,我们要认识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最终是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为教育的价值本身服务。
擘画数字化转型的“1234n”蓝图
长宁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致力于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发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引领纽带作用。近年来,长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打造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相适应质量一流的“活力教育”。
为此,长宁教育对接上海市和本区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广开言路、多次论证后,区政府发布了“长宁教育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擘画了长宁教育数字化转型的“1234n”蓝图,鱼东彪对此做了具体阐释:
1——塑造一个智慧教育生态圈。“政府建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服务、建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多元主体共建优势;
2——建设区校两级数字基座,核心是打造教育信息化操作系统,依据上海市教委标准,按照“物联、数联、智联”的原则,实现数据联通、应用联结、人员联合、资源共享;
3——整合标准化数据、开放性接口数据、仓库数据三类数字资源;
4——实现智慧空间、智慧学习、智慧评价、智慧治理四大功能转型;
n——构建初中“数字作业”、小学“课后服务”看板、对接“随申办”的“全区智慧体育”等n个应用场景。
这些生态、数据、功能、场景都要基于数字基座的建设。
打造“五通一屏”的数字基座
直播中,长宁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应惜进一步介绍长宁如何以数字基座赋能活力教育。长宁在上海市教委统筹规划和统一标准下,在今年2月,率先在全市完成了区校两级数字基座的本地化部署,打造“五通一屏”,实现全区人员统一认证、组织机构统一管理、市区校各类应用统筹衔接、智能设备统一接入管控,数据融通一数一源、信息传送多级互通、互联共享等。
“五通”——基座的核心建设内容,即用户通、数据通、应用通、设备通、消息通。
“一屏”——指建设用户空间,提供web端、移动端、智屏端的工作台服务,实现统一应用访问和信息获取。
当前,长宁全区所有106个教育单位全部开通校级数字基座,6000多名教师和近6万名学生的相关数据都已接入基座。
长宁成为上海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以来,先行先试,数字化转型给长宁带来许多新变化和新成果。对此,应惜在直播中做了梳理:
一是实现了降本增效。
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区内各校通过“申生康”填报数据回流,形成区域疫情防控一张表,全面呈现师生健康数据,实现全区疫情防控情况宏观洞察,显著降低各单位单点统计、核验、上报的时间成本,助力精准防疫。
二是激活了数字生态。
比如,体质监测和体检管理是两家不同生态厂商的应用服务,接入基座后,基于基座的强大联接能力,不但两者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还在“随申办”上实现了体测与体检数据的汇聚查询。以延安初中张同学为例,家长通过“随申办”,可以查找到最近的“体质健康状况”,发现他的“引体向上”分数刚及格,还不足够好,还可以了解“体检情况”,发现他有些脊柱侧弯。后续还可以获得个性化“运动处方”,在这个运动处方里,建议张同学以心肺功能提升为主要运动目标,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跳绳、蹲跳、开合跳,并给予运动保护指导。
应惜介绍说,长宁还鼓励教师利用基座的低代码工具自行开发个性化应用,已有40余位来自长宁各校的教师深度参与了教育应用的开发,共搭建了48个校级低代码应用,其中好的校级应用被选录进入全区的低代码场景库,供其他学校复用。
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校长湛宣进在直播中介绍了学校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改变与思考。湛宣进表示,学校的改变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的改变。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推进,让教师尝到了甜头。以前害怕新技术,特别年纪大一点的教师,对学习新技术有畏难情绪,甚至排斥。
现在教师认识到新技术在工作当中的重要价值,也在努力地去接受、去学习。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一种观念:只有想不到,没有技术做不到的事情。如果现在做不到,将来也一定会做到。
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比如把最合适的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在线教学期间,学校利用数字基座接入的classin应用,使得线上教学体验变得更好,线上教学的质量也随之提高,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教与学的过程与结果数据的应用。
如“智慧作业”利用纸笔系统收集学生在完成日常作业过程中的数据,基于大数据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根据作业时点阵笔停顿的时长、笔压的大小、书写的轨迹等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及认知水平,为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依据。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鱼东彪在直播中表示,转型是一把手工程,长宁教育成立了多部门协作的工作专班,多管齐下,让教师深度参与应用开发,形成百花齐放、共创共享的氛围。基座支持低代码应用的快速开发,教师通过“拖拉拽”简单方式用较短时间就能开发自己的应用。
比如娄山中学教师开发了防疫数据采集、文印管理、教师点餐等多个小程序,深受欢迎;区少科站教师深度参与vr船模训练程序的开发,从专业角度提出修改建议,使虚拟训练更好地助力学生掌控能力提升。教师深度参与教育应用场景开发,有利于提升技术支持与教育需求的贴合度,满足了教育场景的定制化需求。
对于学校、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用第三方应用快速接入、教师自主开发等方式,实现“少花钱,办成事”,甚至是“不花钱,见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数字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鱼东彪说,在实践基础上,未来教育数字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还将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是数据,其次是应用,最后,师生的数字素养是决定数字化能够多大程度赋能教育教学的关键,只有充分相信校长、相信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才能实现数字化转型生态的持续优化。
湛宣进也认为,教师数据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数字化转型的质量。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学校开展了提升教师数据素养的课题研究,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在各个场景中去实践和磨炼数据应用能力,使得教师的数据素养得到一个根本性的提高,让数据赋能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再是一句空话,让智慧校园建设落到实处。
未来,长宁教育将坚持以数字基座建设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最终形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创价值,驱动教育更有公平、更有质量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让数字化成为教育变革的内生动力,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同时也为区域教育改革输送源源不断的活力,让教与学更富生命力。
预告
2022第十九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数字新时代 教育大未来”上海教育大直播开启。10月9日19:00-20:00走进黄浦区。
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黄浦区“打造教育改革引领区、创新教育先行区和教育发展精品区”,在整体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改革实践中,坚持“一条主线、三个层面六项任务以及一区五校的推进模式”。区域是如何从“课堂、学校、区域”入手,怎样体现“特色引领,并联发力”?让我们走进黄浦区一探究竟。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