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浦江第一湾”的前世今生

当下,“浦江第一湾”越来越红火了。然而,很多人只以为“浦江第一湾”奇在“一个湾”,没有搞清楚“浦江第一湾”本是一个系列工程,唯有了解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的全貌,才能避免出现“瞎子摸象”式的误解。

明永乐二年(1404),夏元吉主持“江浦合流”开凿工程,形成“浦江第一湾”。这只是“第一幕”。一百多年后,开演“第二幕”:因受东海潮汐影响,这里的水位和流量一日三变,极难控制,以至“江浦合流”后古东江流域依然灾害频发。

隆庆三年(1569)夏,刚担任应天(今南京)巡抚的海瑞来到这里,实地查察黄浦江水道后,顶着重重压力,推出以工代赈治理河道的新方案,并亲自主持在金汇港东侧的古东江口修筑起一道大坝,动工建造水闸,依靠此举调控东流水量,迫使黄浦江水在此北折而去。东江口水闸建成后,虽连续两年遭遇大洪水,但排水及时而未酿成灾害,“江浦合流”工程的效应就此更加完善。浦南名士何良俊不由赞叹:“非海公肯担当,安能了此一大事哉!”

由此,这里人称“闸港口”,将东流入海的东江古道改称为“闸港河”,河道入口岸边逐渐形成“闸港镇”。

对岸横潦泾修闸后, 黄浦江折北转弯的“老虎口”,更显水深浪急漩涡大。明洪武十九年(1386),有高僧来建“愍渡庵”(又称“愍渡禅院”)。庵中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今为0121号古树),黄浦江上的航船将其作为地标。然而到了晚上,其功能无效了。光绪《南汇县志》记载,黄浦江闸港段为大转弯,每当风潇雨晦,江中要进闸港的航船大多找不到方向。乾隆五十七年(1792),乡人瞿松山等耆老和客商们一再要求县衙在此添设“天灯”(即航标灯)。南汇县知县胡志熊体察民意,批拨一些土地作为经费,在闸港口设立了一座“天灯”,并雇人每天点亮,赢得商旅齐声称便。咸丰年间爆发兵灾,天下大乱,愍渡庵被毁。同治三年(1864),里人夏祖庚募修愍渡庵,但是江边的“天灯”已经无人再去点亮。同治十三年(1874),南汇县知县金福曾顺应民意,把“天灯”灯杆移到愍渡庵前,恢复其功能,获乡人世代称赞。

邹家寺所在的地方人称“寺嘴角”,其渡口隔江相对闸港口,人称“闸港渡”,又称“愍渡”。因地处上海、南汇、奉贤三县交界处,且江面较窄,行人往来频繁,形成闸港镇(今永新村)。因走黄浦江的船只常停泊在此候潮,清雍正年间商市渐稠密,居民数十家。自光绪三十年(1904)轮班通航,商市益盛,遂成水陆码头。每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前后三天,为闸港口庙会,八方来聚,人气颇旺。

邹家寺、寺嘴角、闸港口、愍渡庵、天灯

“江浦合流”和“东江建闸”工程,兼顾灌溉和漕运两大功能,协调蓄水、调水、漕运、配水到灌溉,实现了动态平衡,诠释了“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后来,“浦江第一湾”还有“第三幕”,那就是1979年“开挖大治河”。

“浦江第一湾”今貌

作者:张乃清

编辑:毛海萍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