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让国际大都市风范更具魅力

让“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更具魅力,是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三大目标之一。未来五年,上海要比肩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全球城市,应从“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城市价值创造能力““增强全球文化融合能力”三方面发力。

风范,当用来指称城市时,一般涉及城市文化品格、历史积淀、流行时尚、生活气息等。通过观察全球城市,我们发现,国际大都市风范主要有三大内涵:一是城市内部治理整合与国际社会能量交换相辅相成,价值和制度规则体系具有领先一步的优势,对人类社会构成引导性。二是承载全球化管理与控制能力的机构、资本、信息和人才充分集聚,成为进一步创新创业的平台和基础,市场活力迸发;三是城市异质性丰富,具有浓郁的世界主义文化氛围,城市意象鲜明且获得世界公众的认同向往。

让“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更具魅力,是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三大目标之一。未来五年,上海要比肩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全球城市,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加强能力建设。

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之“风范”之所以能得到最大程度彰显,关键在于拥有顶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以及承载这种能力的规则、机构和平台。因此,一方面,上海要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为引领,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更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吸引外商外资近悦远来,从外部移植新的经济功能和平台。另一方面,上海要借助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中的地位上升,不断培育城市的全球性平台和功能,提升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话语权和城市在全球网络中的能级。例如,投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和科研奖项、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力争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又如,要推动高端产业发展,努力在双循环链接点上占据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中心。再如,要积极吸引类似新发展银行这样的国际机构和组织入驻上海,扩大上海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围绕平台和功能建设,上海还需要在社会环境、公共服务和法律制度等方面不断加以配套完善。例如,更加便捷灵活的签证居住政策、更加国际化的语言生活环境、更加友善包容的社会氛围等等。

上图东馆

提升城市价值创造能力

传统城市往往与文化物质遗产和熟悉的生活方式深度关联,能够满足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但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追求的是城市能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活力,开放和流动必然居于首位。然而,这也导致国际大都市建设中出现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例如,如何在城市化景观中延续城市文脉;如何确保居民在高强度社会竞争中拥有基本的幸福感;如何增强人与自然的协调,提升城市的宜居性等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就是城市应该以人为本,必须让更多的社会大众深度参与城市的规划、发展和建设。例如,上海的“一江一河”建设,就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在建设中注重发挥广大市民的主体力量,发动社会各方力量不仅积极参与前期规划和设计,而且还参与后续管理和运营,把“一江一河”地区真正打造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区共同体,让城市居民更有价值感。又如,上海在城市建设中更加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在城市更新中由“拆、改、留”改为了“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今后,上海要继续坚持“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不断构建以“正义”为导向的城市空间治理思想,并使其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得到更大的价值认同,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

苏州河——华政校园滨河步道

增强全球文化融合能力

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包容性是城市风尚的重要特征。国际大都市作为国际思想、文化、技术、产品、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荟萃之地,其多元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碰撞不言而喻。从人口国籍的多样性、博物馆和艺术馆数量等来观察,就不难发现纽约、伦敦、巴黎有着某些类似特征。例如,纽约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非英语人口占四分之一,使用的语言达到800种,更有数十个类似大都会的博物馆;伦敦非欧盟外籍人口240万,知名博物馆和艺术馆超过1000个,每年举办的国际电影节数量达到61个,留学生数量稳居世界第一;巴黎国际旅游人口超过巴黎总人口,国际重要会议超过200个位居全球首位,更有卢浮宫、奥赛等博物馆、展示中心、画廊等300多个。高强度的社会流动、文化碰撞和价值融通,对国际风范产生出强烈的指示和引领。上海有着“海纳百川”的传统,西式文化、五湖四海的城市移民、万国博览会般的建筑,以及多样化的语言、饮食、艺术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国际大都市”风范的塑造中中外文化融合的自主性、自信心、引领力更加凸显。作为一个东方都市,上海却成了全球咖啡店最多的城市。

咖啡虽然是西方舶来品,但进入上海近百年来便逐渐融入了城市发展肌理,现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方式、创意创新的温床、文化融合的纽带和城市精神的符号。今后,上海在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基础上,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为全球文化提供充分展示、交流、融合和创新的平台,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场地,在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中不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在跨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创造出新的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上海文化。

作者介绍

王健

上海社会科学院

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汤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

国际问题研究所

副研究员

来       源:文汇报

上观号作者:上海市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