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操作技术再提升!早期胃肠道肿瘤不必“开膛破肚”

胃壁厚约5毫米,食管和结肠壁厚约4毫米,如果上面再长一个肿瘤,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须行胃局部切除术,创伤大、恢复慢。

而如今,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简称esd),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可以将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在内的胃肠道病灶与正常的黏膜逐步剥离,达到完整切除病灶的目的。

目前,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已经纯熟掌握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用以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如间质瘤、平滑肌瘤等)费用低、创伤小,提升了区级医疗结构疾病诊治效率。

我胃肠道上一共长了三个肿瘤:其中两个肿瘤直径约1厘米,还有一个是胃窦息肉。本来以为要开大刀,还好找了林医生,用微创手术解决肿瘤,还保留了完整的胃功能,我真的很幸运。

病床上的金女士介绍,自己胃肠功能不好,吃东西后不舒服就会呕吐,已经好多年了。经多家医院检查,结果均显示为胃肠道内有肿瘤。

这次发病后,金女士下决心以手术的方式切除肿瘤,但又担心自己年龄大,做手术后身体吃不消,在听说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可以通过微创的方式解决胃肠道内多个肿瘤的消息后,选择了医院消化内科进行手术治疗。

为了给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尽全力保住完整的胃肠道功能,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林辉通过内镜进一步评估肿瘤性质及起源,在超声胃镜检查中发现,金女士的肿瘤起源于胃壁肌肉层,决定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来切除肿块。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

林辉主任为金女士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由于患者体型瘦小,且两个肿瘤位于胃底体、距离很近,胃底胃壁非常薄,是胃腔内微创手术最难操作的部位。肿瘤的根在胃壁肌肉层、距离胃壁外层约2毫米,非常考验操作者的技术。

凭借多年的手术经验,林辉不仅将2个肿瘤病灶完整地剥离,没有发生穿孔,并且整个手术过程几乎没有明显的出血。同时,也把胃息肉一并切除,防止发生癌变。

术后第三天胡女士恢复情况良好。“做完手术感觉很好,可以吃东西了,今天早上我散了个步,刷了个牙,整个人感觉轻松 。”术后的金女士开心地向医生道谢,感谢他们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疾病。

林辉介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以保留完整的胃肠道功能,但是对医生来说挑战很大,需要非常熟练地掌握内镜技术。因为胃壁的厚度是4至5毫米,结肠壁和食管壁的厚度在3至4毫米,相当于4至5张a4纸的厚度,我们要在这么小的间隙空间内用剥离术把肿瘤剥掉,操作技术难度非常大,术后出血、术中出血、穿孔的概率高。

但是现在我们技术水平提高后,出血或穿孔的概率就非常低。所以说现在这个技术,是非常安全的内镜操作技术。

专家指出,消化道的肿瘤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切除,是可以治愈的,大家一定要重视胃肠镜的检查,做到癌症早诊、早治,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这种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把早癌剥离掉。

上观号作者: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