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加梯”提速,更要“自带流量”

盛夏正午,烈日当空。黄浦区兴业路路口,启用不久的重庆南路人行天桥成为市民过马路的首选。这座天桥台阶高度近20厘米,行人上下桥比较“吃力”。天桥入口距离十字路口有20多米,引导标志也不明显,也容易被行人错过,有人甚至甘愿冒着危险横穿马路。如今,“加梯”完工,所有不便瞬间销项。“空间宽裕,电梯开行速度也刚好。”曾为这座天桥“加梯”提出建议的黄浦区人大代表王健,今天特地前来实地体验一番。

截至7月底,今年上海市实事项目安排的38座人行天桥“加梯”工程,其中重庆南路天桥等2座已竣工并投用,另有29座已开工建设。

今天上午,黄浦区人大举行关于人行天桥“加梯”的代表建议现场督办活动。据悉,还有更多过街天桥工程进入了方案论证、设计讨论阶段,争取尽早实现“应装尽装”。

创新流程政策,为加梯“提速”

对于地处市中心的黄浦区来说,空间有限是横亘在天桥加梯前的难关。

以重庆南路天桥为例,4个天桥上下口,紧挨着医院、街面商业等。“沿街面空间紧张,要再腾出地方根本不可能。”黄浦区建管委副主任王文红最终盯上了一方街角绿化。当她拿着这套方案向绿化市容部门咨询时,却又“碰了壁”。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一直划有“红线”,少一点也不行。

最终经多方协商,一套兼顾各方利益诉求的方案诞生——在电梯桥厢外围补上垂直绿化。这样一来,既不动绿化红线,也满足了加梯所需的空间。考虑到处于南北高架下的天桥光线昏暗,还专门规划了夜景照明设施等。

实践中,几乎半数以上天桥都需到附近绿化“挖空间”。为此,黄浦区建管委与区绿化市容局协商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方案,缩短审批流程、提高建造效率。借由一揽子创新政策,支持保障垂直绿化、建设口袋公园等,以各种可行方案花式“补绿”。

电梯开多久,老百姓说了算

随着加梯提速,后续的运维养护也成了代表们的关切。

来自“12345”服务热线的反应:有市民吐槽,装好的电梯长时间关停;有的电梯则频繁检修,沦为“摆设”。黄浦区人大代表、淮海中路街道复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梁琼就常看到此类境况:居民们眼睁睁看着停运电梯,摇摇头,另选他路绕行。

事实上,由于常年裸露在外,经历风吹日晒,天桥电梯的耗损率远高于室内电梯。为延长使用寿命,每日检修成了必须。

对此,一套“云梯”管理系统在黄浦区诞生。针对天桥电梯实时管理,一旦发现非机动车进入电梯等特殊情况,系统实时接驳管理部门并示警。

“如果周边老人多,那么开放时间可以早一些,如果年轻人多,就需要延长夜间开放时长。”王文红表示,每座天桥都会将电梯运营时间以指示牌的方式公开,后续还会根据市民意见及时调整。“一桥一策”不仅体现在设计环节,同样贯穿于建设、运维等全生命周期。

自带流量的天桥,能否成为城市标识

便利出行外,代表们对于一座座加梯成功的天桥还有更高期待——自带流量的天桥,能否嵌入文化元素,打造为城市标识?

从小在市中心长大的梁琼这样回忆:往来的游客总喜欢在天桥上取景,拍下通衢的川流不息。这是他们认识这座城市的特有方式。就此,每座天桥也能成为所在地区的“形象代言人”。

她以西藏中路天桥举例,这里毗邻大世界历史保护建筑、上海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场馆。她建议,可将建筑的“前世今生”在桥面上进行展示,也可将最新展览信息引入天桥。走上这座桥,人们能与城市历史展开时空对话。还有代表看中了天桥路面。墙面有彩绘、窨井盖有涂鸦,天桥路面也能成为市民进行创意设计的所在。

还有些天桥将随着城市更新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由于毗邻旧改地块,经相关人员评估,黄浦区松雪街天桥和三牌楼路天桥将施行拆除。此后,这里将对标董家渡花桥,新建一座连廊式立体桥梁。“不仅是人行天桥,更结合周边商业体,打造一个综合慢行系统,成为外滩地区的亮眼地标。”王文红说。

上观号作者: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