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新书 | 虹桥源1号的百年新生

《虹桥源1号:the limit》

华霞虹 宿新宝 罗超君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顺着空旷的空港一路向南步行,当你第一次面对空港六路1号花园住宅,那一瞬间的感受大概只能用“难以置信”来形容。二三十米宽的马路尽头,掩映在高大的梧桐树绿荫中,居然有这样一处仿佛穿越历史的隐秘宅院:有重檐门楼的围墙,屋顶上灵动的翘角飞檐,穿出屋面的多个红砖烟囱……走近围墙,门楼的木梁、木椽、檐瓦、滴水古色古香,木雕斜撑上是传统的腾云金龙纹样,而门楼两侧的壁柱则采用了类爱奥尼柱式的涡卷柱头……

△ 空港六路尽头掩映在高大梧桐树背后的“神秘区域”(图片来源:华霞虹)

△ 中式木结构门楼,木卷棚和围墙壁柱上的爱奥尼柱头卷饰(图片来源:华霞虹)

2019年年初,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在一号航站楼附近启动“虹桥源”(即“虹桥机场最早建成区域”)项目的建设,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对空港六路1号花园住宅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

建筑保护性修缮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是对其历史资料的收集和确认。由于缺乏专门的史实研究和详实的史料记录,空港六路1号花园住宅在2020年前公开的相关信息均存在错误。在大海捞针般的查阅后,该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建筑师罗超君发现了近代上海虹桥路最大的门牌号——“虹桥路600号”,循着这条线索,她在《字林西报》上找到了宅主人的英文名“hawkings”(音译“霍更斯”,即赫经士)。

通过对赫经士撰写的文章以及关于他和虹桥路600号的相关新闻的梳理,更多故事被挖掘出来:这处老宅的建设年代大约是1924年,离虹桥机场不足200码(约182.8米);老宅在历史上曾有个名称“the limit”;这家人直至1949年5月底还在此居住......

△ 1925年6月7日,李德立夫妇、赫经士夫妇及他们的两个女儿在宅前合影(图片来源:赫经士孙辈们)

△ 1924年4月,建筑主体全部完工,其前是大片的花园。图片左上角可见当时虹桥机场的主体建筑(图片来源:赫经士孙辈们)

尘封在老宅中的历史渐渐浮出水面。2020年6月,同济大学建筑系华霞虹教授带领团队开展对老宅更深入的历史研究,与赫经士家族后人建立了联系,由此发掘出一段对于上海近代建筑史研究尚属空白的故事,也为两栋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

△ “虹桥源1号”鸟瞰。图片左侧可见原101专线延伸线的轨道蜿蜒而过(图片来源: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为体现这个区域是虹桥机场最早形成之处,两栋老宅又是该场地现存最早的建筑,修复一新的两栋老宅及其院落现被正式命名为“虹桥源1号”。相关研究成果和修缮实践过程汇集在新书《虹桥源1号:the limit》中。

这处曾经鲜为人知、保存完好的近代历史建筑,不但以自身的历史信息呈现了百年来上海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塑造出虹桥机场地区空间布局的独特性。

本书不仅讲述了这处珍贵城市文化遗产背后曲折沧桑的史实故事,弥补了上海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空白,也展现了新时代建筑师运用新技术实施的精准历史建筑保护措施及其相关设计逻辑。在呈现百年虹桥机场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更揭示了城市文化、城市空间的变迁与发展,适合所有热爱上海及其优秀历史建筑的读者。

本书目录

资料:同济大学出版社

编辑:周玉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