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两弹元勋的名字,已经感动过无数人。
34岁,邓稼先接过研制核武器的任务,从此走进大漠荒烟,从此隐姓埋名,再也顾不上小家。
61岁,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一共获得了国家奖金——特别奖二十元。其中,原子弹十元,氢弹十元。
28年,他为核事业隐姓埋名,半辈子默默无闻,一生无怨无悔。
他就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1950年
邓稼先毅然决定从美国
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1958年
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
——
“为国家放个大炮仗”
二机部在北京成立核武器研究所(九所)
设立两个研究室
邓稼先是理论研究室的主任
“消失”了28年
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
已辞世整整13年
邓稼先要去搞原子弹当晚辗转反侧
夫人许鹿希问怎么了
他答:“我要调动工作。”
“调哪?”
“不能说。”
“干啥?”
“也不能说。”
“我跟你通信?”
“不行。”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他“消失”了。有时突然回家,然后又突然离开。邓稼先的工作保密性太强,他不能多说,妻子不敢多问。
核弹制成后,要再次全面检查各项参数,各个部件,插好雷管,运送到基地进行核试验。在这之前,需要科学家签上名字,表明核弹已经准备就绪,可以点火。
邓稼先,就是签字的人。
杨振宁曾经写:“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长期和核物质打交道,核辐射侵蚀着邓稼先的身体。身体情况的急转之下,发生在一次核弹试验后。核弹没有如期爆炸,邓稼先亲自去寻核弹碎片,遭到了严重的辐射损害。
分离20多年
许鹿希终于等到丈夫回来
而丈夫却躺在了病床上
住院的363天里
他动了三次手术
363天里
他一直疼痛不止
止痛的针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
然而占据他脑海全部的
仍是中国的核武器事业
他并没有停止工作
疼痛难以忍受
邓稼先坐在能减缓压力的橡皮圈上
和老搭档于敏等人写下了
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这份建议书直到今天
都对中国的核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临终前,
他思考的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邓稼先叮嘱身边人的最后一句话是:
“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夫人 许鹿希
从1958年至1986年,28年间,我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亲自指挥的,100%获得成功。
28年,他隐姓埋名,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除了组织,没有人知道他的工作地点、工作内容。
28年,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
或许,他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但就是这一件事——感动着、影响着、保护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他用一生诠释了“无怨无悔”
用一生告诉你什么是“中国脊梁”
今天邓稼先逝世36周年
缅怀,致敬!
来源:人民日报、cctv国家记忆、锐科技、中国科大先研院
上海科技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cctv国家记忆、锐科技、中国科大先研院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