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上海经济】文汇报 | 权衡、沈开艳等:穿越疫情阴霾,上海经济未来新动力何在?

本文刊载于2022年7月20日《文汇报》第2版“民生”

2022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半年报日前出炉。面对突发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带来的严重冲击,上海主要经济指标触底后明显回升,“有韧性”是沪上经济专家的共识,“对未来有信心”则是大家的一致判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短期的“阵痛”不会动摇这座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基本盘,但我们依然要找寻未来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动力。采访中,专家们都提到了“短期”与“长期”的辩证关系,既要看到当前形势的紧迫性,也要看清长远发展之“势”,以高质量发展穿越经济周期和疫情阴霾的影响,在砥砺奋进中提振信心、决心,夯实厚植发展动力。

短期稳预期要用好几个“重”

从短期看,经历了疫情“黑天鹅”冲击的上海,急需以超常规举措加速经济恢复和重振,进一步稳预期、提信心。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看来,“超常规的举措”可以聚焦四个重点,通过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区块、重大活动来刺激经济快速反弹。以重点产业为例,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既是上海的重点产业,又是最能快速拉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数据显示,上半年,工业发展新动能领先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57.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增长8.2%,这些优势行业依然是下半年稳增长的强有力支撑。

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6月份,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3.42亿元,同比下降4.3%,降幅较上月收窄32.2个百分点,意味着消费这个“火车头”已经有快速回暖的趋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分析认为,作为上海经济基本面的一大重要支撑,消费的复苏有望成为推动经济企稳回升的一大主要动能,上海要用好用足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的50条举措,以节庆活动为契机促进消费。

同时,重大项目投资的牵引作用也非常重要。权衡指出,包括城市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大科学设施等重点领域的投资提速,不仅会对稳增长起到关键作用,也将进一步激发出新动能,带动上海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事实上,6月以来,上海已连续举行了多场集中签约、集中开工活动,涉及到的一批重点投资项目都体现出高质量、高能级等特点。

长期要寻找更深层次发展动能

疫情“阵痛”是短暂的,保持上海经济长期持续向好,要进一步发掘更长远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马海倩认为,多年来,上海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坚持承载国家战略引领,做全国的上海;坚持创新转型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先行。这些依然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上海可以通过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寻找发展新动力。从这个角度说,结合‘五个中心’建设,在金融、航运、外资外贸、科技创新等领域,上海未来都有非常大的增量空间”。

在产业布局上,马海倩认为,上海可以在深化“两个转型”的过程中寻找新动力。“两个转型”,即全面数字化转型以及全面绿色转型,对接的是上海提出的几条“新赛道”,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能,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此外,关于促进“五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刚刚发布,这份意见是基于对上海自身经济形态的深刻认识,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是未来发展的长板所在,上海可在“五型经济”聚力发展中寻找新动力。

“上海的生产力布局优化大有可为。”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建议,上海未来产业布局的关键是动能接续、空间接应、政策接力,填补形态、业态、制度上的各类缝隙,形成系统性合力。譬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要咬合起来,尤其是研发和生产的匹配,要精准识别需求,做好前瞻规划。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上海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疫情也是一块试金石,会揭开一些原本看不到的问题。何万篷指出,上海必须准确剖析眼前的困难,哪些是受疫情扰动的外部因素,哪些是总体趋势性的,哪些是本地结构性的问题,并对症下药,以实现更长远发展。

以高水平开放积蓄更多新动力

上海经济未来发展的持续动力何在?多位专家还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开放。

在何万篷看来,今天的上海要从更大范围上理解开放,它包括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对未来开放、高水平开放、自主开放等,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中,上海在消费促进、贸易服务、综合营运、科技创新、先进智造、公共活动、美好生活等领域,还有很多开放的空间,在场景可靠、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大胆地放,打破压抑、束缚经济动能的障碍,成为社会资本公平竞争、规范管理、创新运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布局的大本营。

马海倩认为,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寻找新动力,尤其要注重市场化改革。上海的市场化水平和能力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未来要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深化一体化制度创新,进而释放出更多动力和潜能。

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表示,上海应围绕如何传承壮大科创基因、开放优势来增强动力。比如,上海可以抓住目标企业和项目,加大服务能级和政策供给,形成新的动力。特别是在科创方面,上海有许多优势项目,包括集成电路产业链、数字经济新赛道等,未来还要进一步突破、升级。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未来五年,上海“世界影响力”的能级要显著提升。这是对长远之“势”作出的清晰判断。多位专家认为,在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下,短期内上海经济的增长速度虽然受到影响,但确保经济长期增长的要素,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都没有因为疫情而发生重大变化,增长的效率效益、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也不会改变。

来源:文汇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励

上观号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