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
孙甘露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千里江山图》是作家孙甘露的最新长篇小说,以1933年设于上海的党中央机关的战略大转移为背景,以与之相关的代号为“千里江山图”的行动为题,展开了一个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的斗争故事。
从1932年开始,国民党的特务机关通过不断增强的情报网、不断渗入共产党内部的潜伏特务以及一次次的“特别行动”,使党中央在上海开展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党中央决定把机关从上海撤到瑞金,打开更广阔的天地。为此,需要建立绵延3000多公里的绝密交通线,帮助人员、物资转移,而这个建立绝密交通线的任务,就叫“千里江山图计划”,上海的地下行动小组负责其中的一段。
小说开场,即是地下行动小组的会议遭到敌人破坏,场景迅速从开会处转至龙华监狱,马不停蹄的节奏,将读者迅速拉入了暗战的轨道。场景切换很快,从监狱到剃头铺、诊所、银行、煤栈、药店、染坊、轮船……一个场景托起一场“大戏”,作家切换、收放,叙事紧紧慢慢间,读者感觉被文字带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眼见生死较量的发生,眼见背叛与杀戮的发生,只能默默祈祷那些胸怀理想的人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
小说塑造了群像,十多位来自四面八方从事地下工作的中共党员,串珠成链,站成了坚挺的雕像。其中有历经战火锤炼经验丰富的领导者,也有年纪尚轻满怀热忱的斗士。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不惧暗夜、直面牺牲。地下工作的复杂性和隐秘性意味着他们彼此并不熟悉,接到共同的信号聚到一起后,需要辨明方向、分清敌我,需要谨慎小心地观察一切,需要克服恐惧与敌人周旋,也需要想出计谋完成任务,更需要甄别出潜伏的特务,防止不知何处射出的暗箭。这是严丝合缝的谍战,也是你死我活的拼杀,一切都是未知,让迷雾散去,让真相浮现,作家带着读者一起完成迷宫寻踪。
我常常会被小说中一些具体的物件吸引,信、骰子、剃头刀、某种烟或酒、粤剧戏服……它们是情节递进的信使,也是听故事者漫游路上的驻足处,它们就像是大树伸出的末小枝丫,人们触手可及,虽不是主干,可离了它们,大树失其丰富,故事失去触感。
那些可能只是过路的“戏”,有时却是回忆里放大的部分。陈千里从冰水中上岸,我读时在想,作者是要赋予他坚韧,还是暗示另一种可能?每一个细节都是线索,指向不同的可能,唯有通过故事推进,才能寻得答案。小凤凰的那句“胭脂用尽”,显然是与故人间常有的对话,然而对话已不再可能,话音落下、大门关闭……我喜欢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地去写那些形形色色的物件与情节。没有它们就没有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故事生长的空间;没有故事,人物就没有依托,善与恶、光与暗也不再有载体。
我还喜欢作者对上海、广州、南京三地的地理描写,弯弯绕绕的弄堂、河边曲折的小巷、连缀成片的骑楼,像是让历史活过来,也像是让人情注入历史,让我们知道,所有的奋斗与牺牲,不只停留在文字里,建筑、草木、天与地,都是目击者。
“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这句在小说里出现数次的诗,出自俄罗斯诗人涅克拉索夫。诗句是年轻人信仰的注脚,也是理想主义者+行动主义者的写照,它解释了地下工作者为什么视死如归,面对暴风雨的他们,内心的汹涌早已平息,只有用无边的宁静,吸纳扑面而来的一切。
小说读到最后,故事有了终章,任务达成、生命消失,那些可爱的背影使人恋恋不舍,总觉得还有未尽之言。再往后翻,附页是一封从龙华烈士遗物中找到的信,文字给人重重一击,不同的牺牲者在宁静前有过怎样的汹涌,答案都在信里。
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并不指望在另一个世界重聚,我们挚爱的只有我们曾经所在的地方,即使将来没有人记得我们,这也是我们唯一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地方……什么时候你再去龙华吧……听你讲所有的事,我们的过去,这个世界的未来。”身处当下的我们,与另一个时空的他们,就这样连在了一起。他们是我们的过往,我们是他们的未来,作家在小说里的“未尽之言”,只是因为想让我们自己找到归处。而他们的归处在哪里?是历史档案里真实人物的无言,也是他们转身隐入的浩瀚人海。那平凡而壮阔的人海,就是他们以牺牲换取的未来。
最后回到书名本身吧。《千里江山图》,绝世画作,青与绿是其主色调,小说的封面也由青到绿,千里江山、一眼无边,“你打开窗朝外看看,说的是,这些人就是江山”。在那个艰难年代,路在哪里?唯有躬身入局,唯有为信念纵身一跃,这千里青绿,才留在了人间。
(本文题图来自新华社)
资料:上观
编辑:周玉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