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蓝莓成熟的季节,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内的200亩露天蓝莓已进入盛果期。作为沪上最大的蓝莓采摘园,种植有200多亩露天蓝莓的蓝莓文化园,成了市民户外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进入园区,穿过一条郁郁葱葱的通道,来到蓝莓文化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翠绿的蓝莓树,枝头挂满了一串串可爱的“蓝精灵”。
正值周末,蓝莓文化园处处人头攒动、熙攘成群,园区内嬉笑声一片。孩子们拎着小提篮,不顾午后猛烈的阳光,欢快地在田埂上你追我赶奔跑着,偶尔驻足,随手采一把新鲜的蓝莓,也不顾是不是深蓝抑或仍旧泛着青、透着红,一股脑儿地往嘴里塞,“哇……”被爆浆的爽口给惊呆了,又忙不迭地往嘴里送果子。
据悉,200多亩的露天蓝莓树已有11年树龄,在蓝莓届正值“年富力壮”,成熟的蓝莓树每亩约有500斤左右的产量,但今年由于3、4月份的气温较低、阴雨天较多等因素影响了蓝莓授粉生果,产量略低于往年。
然而,这并不影响游客前来观光游玩的热情。
“目前蓝莓文化园仍处于限流状态,实施‘预约、错峰、限流’的管控措施,按照园区最大承载量的50%接受预约,目前周末的日最大客流量约1000多人。”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恒益蓝莓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穆廷云介绍。
在采摘体验区内,为了防止鸟儿抢食,所有露天的蓝莓树上空被一层透明网所覆盖,而种植蓝莓树的地里也被黑色薄膜包裹得严严实实,只在树根处划开一个个小口,据了解,这么做是为了防止杂草生长,没有了阳光的照射,被遮盖的土地就能寸草不生,土地的养分也能更充分地滋养蓝莓生长。
早熟的奥尼尔和夏普兰已渐近尾声,而挂满枝头的黑珍珠、莱格西、布里吉塔、v3成了目前基地的采摘主力品种,厚厚的果粉包裹在黑蓝色的蓝莓外,像一只只迷你小灯笼,挤挤挨挨地缀满枝头,等待人们采摘。穆廷云介绍,在成熟过程中,蓝莓由青色逐渐变成紫色、蓝色,颜色越深成熟度越高。说着,她眼疾手快地在枝头一大簇果子里挑选出最大最蓝的一颗展示。
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无一不是经历过多年的探索与尝试。青浦现代农业园的蓝莓产业,同样经过多年自主培育、自主生产和自主营销等脚踏实地的努力。2009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基地试种下3亩蓝莓,第二年成果结果,这给了基地繁种扩种的信心,又经过多年品种的筛选与培育,优选口感佳、产量高的品种,才逐渐扩大种植面积,到现在已形成一定规模和产业延伸。
“做农业要靠天吃饭,天不好就吃不成,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一句话道出干农业的不易,但上海三农人总有股不服输、不放弃的韧劲。
选好种,种好果,先在品种优选育种上下功夫。目前基地蓝莓品种相对果粒较小,虽然产量大,总收益相差不大,但大果更受市场欢迎也是不争的事实,而目前种植的部分大果品种抗病虫能力弱,植株难养成,既怕干旱又怕水淹,同时又需要酸性土质,对土壤的负面影响也不可避免。
为了进一步提高蓝莓种植技术,园区引进了肥水一体化栽培蓝莓技术,尝试采用盆栽的方式种植大果粒新品种——绿宝石,这种栽培方式,不仅可以选取最适宜蓝莓生长的基质配方、控制基质ph,在增加透气排水性的同时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可以为蓝莓的生长提供最佳的根基环境,极大地促进蓝莓生长的挂果速度。
为了提升蓝莓口感与产量,保证蓝莓品种的提档升级,蓝莓基地利用组培技术进行繁苗,园区高级农艺师赵子刚展示在温控室内一个个冒着绿点的培养皿,先在培养基里发育成小苗,后经拆分由种苗呈现出指数级别的增长,再在温室里进行裂苗生根成活。
穆廷云介绍,通过结合滴灌技术的精准水肥供应、最佳的环境控制和基质栽培,培育出来的“绿宝石”成熟后的果实可以达到一元硬币大小,产量也能比常规土壤栽培高3-5倍。此次试种的肥水一体化栽培蓝莓在大棚进行,占地5亩左右,是在今年2月底下土,预计明年挂果,2024年就可以大量上市。后期基地还将逐步更新换代,预计明年用陆续培育成熟的新品种替代老品种,会选择在利于植株生根的10月进行。
其次是通过产业联动,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实现蓝莓产业的提档升级。基地以蓝莓产业化为核心,重点发展种苗培育、种植推广、休闲采摘、蓝莓深加工及相关衍生品的开发与应用。2013年基地注册蓝莓品牌“誉蓝”商标,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成功创建“上海市水果标准园”,被评为“上海市安全优质信得过果园”;结合农业园区农旅一体化嘉年华建设,基地对蓝莓文化体验园内部硬件设施进行了完善,将体验园打造成一个花园式休闲采摘园,自2015年以来,园区每年举办蓝莓采摘活动,年均接待量1.3万余人次;除了蓝莓采摘外,基地还委托专业企业生产制作了100%纯蓝莓酿造的蓝莓酒等农产品衍生品。
以蓝莓产业发展为基点,因地制宜地挖掘休闲农旅结合的乡村产业创新,青浦现代农业园区蓝莓基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打通产业发展连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方面作出了值得尝试的探索。
文字:许怡彬
图片、视频:王金秀
上观号作者:上海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