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记者驱车到济南市章丘龙山街道的城子崖遗址。从百度地图导航上看,城子崖离济南中心城区大约30多公里,从济南东高架转到工业北路高架,然后就不用拐弯了,一直往东走,大约40多分钟就到了。
从大的方位看,城子崖位于黄河下游右岸,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村东北,巨野河东岸、胶济铁路的北侧。记者看到,城子崖博物馆的西边是一大片金黄待割的麦地,东边是一些古人生活场景重现。
城子崖是中国“龙山文化”的最早发现地,定居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500-前1900年。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山东安丘万戈庄人。1928年,当时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吴金鼎到东平陵城考察,途径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这是一处河旁台地,远远望去,宛如城垣。1930年和1931年,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分别带队,对济南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考古报告《城子崖》。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第一次在章丘龙山镇发现,所以被考古学家命名为龙山文化。
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中国考古学者首次对史前遗址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大规模发掘,这次发掘发现并命名了龙山文化,发现了中国第一座史前城址。城子崖发掘动摇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城子崖遗址因此获得“中国考古圣地”的殊荣。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重新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将30年代的探沟重新挖开后,考古人员有了重要发现,原来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三层重叠而成,上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30年代初发现的黑陶期城址属于岳石文化,龙山文化城址在其下,整个龙山文化城址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为这一时期古城址之最,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上,面积为17万平方米。城垣夯层规整,夯土坚实。
城子崖遗址见证了史前礼制的高度发展。在展览厅里,记者看到了龙山黑陶代表作:蛋壳黑陶高柄杯。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这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也是当时最高级的一种饮酒器。传说以舜为首领的东夷先民是一个崇尚黑色的氏族,所以他们烧制的陶器以黑色为主。
城子崖及其周围的古代遗址,形成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区。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出土有陶器、石器、蚌器和少量铜器,包括鼎、鬲、豆、瓮、盆、杯等很多生活用品,有象征王权和军事最高指挥权权力的玉钺和石钺,也有很多占卜用的卜骨,说明当时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在此之前,在龙山文化城址和商代文化城址之间尚未发现夏代文化城址。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中国城市发展史及夷夏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除了薄薄的蛋壳黑陶,一些石器和玉器,也能看出先民的生活已经到了“精致”的地步。记者在展厅里看到了一个距今4600年—4000年的陶箅子,令人大开眼界。箅子当中镂空,架在锅、釜、鼎等炊具中,用以蒸焖食物的炊具,多为圆形。陶箅子的出现,说明古人那时已经有蒸焖食物的行为。
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龙山文化城址的出现,表明从龙山文化早期开始,山东地区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的时期,进入了文明时代。
城子崖文化博物馆里面不仅有城子崖遗址的文物,也有附近西河遗址、焦家遗址、东平陵故城遗址等地的遗迹。从八千年前的环壕村落,到四千年前的原始古城,再到两千年前的繁荣都市,详细介绍了最早的济南起源,以及龙山文化部落群落向平陵城转移的史迹,最后到历山的城市变迁。
战国时期,城子崖遗址被废弃,其东北不远处另筑新城取而代之,这就是东平陵城。东平陵城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驻地北600米处,和城子崖遗址直线距离1500米,在济南民间,盛传着“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的说法。西汉初年设济南郡,始有“济南”之名。东平陵城是汉代济南郡、济南国的治所,西晋永嘉(公元307—312)后,济南郡治才由东平陵城迁至历城县,即是今天济南的位置,东平陵城是名副其实的“老济南”。汉代,东平陵城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东汉末年,曹操曾在此任济南相国。可以说,章丘东平陵城是济南市的前身。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
责任编辑: 张晨 签审: 单青
上观号作者: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