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的党旗——写给青少年的建党故事》
刘统 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隆重推出《鲜红的党旗——写给青少年的建党故事》,是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刘统,专为青少年创作的党史读物。
当我们面向党旗,庄严敬礼宣誓的时候,她的背后究竟经历了多少坎坷,付出了多少牺牲,创造了多少奇迹……
建团百年|寻路者的故事
俞秀松觉悟渔阳里
《鲜红的党旗:写给青少年的建党故事》
百年前,一位青年曾满怀激情地立下志愿:“做一个有利国、有利民的东南西北人。”之后,他远离家乡,踏上了寻求国家复兴强大的道路,足迹遍布杭州、上海、广州、新疆、苏俄等地,积极投身救国救民的道路,为建党建团事业奔波,然而有生之年再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他就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成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俞秀松。
俞秀松(1899—1939),浙江诸暨人
寻路者
俞秀松
杭州五四运动的学生先锋
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传遍全国,充满爱国热情、年仅20岁的俞秀松,以学生的身份勇敢为时代发声。
5月12日他和宣中华发动杭州14所学校3000学生在杭州湖滨公园集会,声援北京、上海学生运动。他带领学生宣传队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被誉为杭州学生运动的先驱。
在一本俞秀松和宣中华共同主编的杂志《浙江新潮》中,他在发刊词中提出改造社会的纲领:
“要本着奋斗的精神,促进劳动界的联合,去破坏束缚的、掠夺的势力,建设自由、互助、劳动的社会,以谋人类生活的幸福和进步。”
寻路者
俞秀松
“东南西北”狂生
因为杂志的“非孝”风波,俞秀松和他的同学施存统被学校开除,又为了反对包办婚姻,俞秀松决定到北京工读互助团去,并立志做一个“利国利民的东南西北人”。
在他给父亲的信里,俞秀松写道:儿现在要做我自己的人,“所以不告就去报名”。但他身无分文,只好向父亲索要路费。父亲看了这封信,又好气又好笑,当即回信:“知你要钱很急,特寄大洋一块。我提醒你,全国有四万万同胞,如果都捐出一块,足够你走遍天涯海角,岂不发财?”
好在俞秀松最终还是通过亲朋筹到了路费,顺利来到了北京工读互助团。
寻路者
俞秀松
工读互助团
工读互助团是个半工半读的组织。团员每天必须工作四个小时,收入归团体公有,团员的衣食住行则由团体供给。
俞秀松抵达北京后,给自己的父母写了一封长信,宣布与他们脱离关系,并再次申明自己的理想:“我来的目的是:实验我的思想生活,想传播到全人类,使他们共同来享受这甘美、快乐、博爱、互助、自由的新生活,才算完事!”
他们投入了陌生、清新而又激情满怀的生活。可没想到仅仅三个多月,便因经济问题难以维持,面临破产。他给友人信中写道:“现在社会制度下面,想拿半天劳工所得的工资,万难维持全天的生活费。我决计要离开此地,到别的地方去了。”
工读互助团的短命,令俞秀松猛然醒悟:“空想社会主义行不通,要想改造社会,只能放弃当学问家,转而当一个革命家。”
寻路者
俞秀松
渔阳里的觉醒
1920年3月,俞秀松、施存统从北京去到上海渔阳里,投奔老乡沈玄庐,加入了《星期评论》编辑部。
《星期评论》杂志社里还有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人,他们翻译马克思的著作,宣传社会主义理论,俞秀松、施存统受他们的影响,信仰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1920年4月,陈独秀搬到老渔阳里2号,重新办《新青年》,此时他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俞秀松认识了陈独秀,思想豁然开朗。陈独秀组建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俞秀松也是参与者之一。几个月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俞秀松担任第一任书记。他还参与创办外国语学社,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等曾在此学习。
1921年3月,俞秀松受陈独秀委派,去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三大和青年共产国际二大。虽然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但却是中共建党的创建人之一。
寻路者
俞秀松
又一封儿子写给父亲的信
俞秀松走上了革命道路,从激进开始变得理智。当年父亲因为儿子“非孝”“逃婚”的事非常生气,半年没有给他写信。俞秀松非常苦闷,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对我父亲的感情那样的亲切,哪能不想念他呢?”于是他主动给父亲写信,歉疚地说:“丢弃父母而不顾养,这是儿个人万万不忍出此的。父亲,儿是最富感情也知自勉的人。”
资料:少年儿童出版社
编辑:沈阳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