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居家线上学习生活,
也可以很丰富、很有趣?
近日,松江区泗泾第五小学的孩子们
举办了一场有趣的“职业模仿秀”。
孩子们搬出自己的小车当道具,
拽上父母家人当群演……
你能猜出他们模仿的职业吗?
↓↓↓
有学生把自己的自行车搬了出来,扮演起了修自行车的师傅。
拽上自己的妹妹配合自己的演出,设计了一个新发型,过了一把“tony老师”的瘾。
有孩子扮演老师,一本正经地讲起课来,弟弟和爸爸则蹲坐在小板凳上认真听讲。
有为病人听诊的医生。
还有兢兢业业测核酸的“大白”
学生们仅通过肢体动作,
把自己了解、喜欢的职业表演出来。
有没有被孩子们可爱到?
据介绍,
学生们提交的“职业模仿秀”,
后续还将通过学校公众号展示,
并邀请全校学生一起竞猜。
职业初体验:
模仿“大白”的最多
这场“职业模仿秀”活动,是泗泾五小“云端”蒙涯课堂《蒙涯向未来》的一次课后自主探究活动。
视频征集发出没多久,就收到了许多孩子的作品。
更多模仿秀作品,点击视频观看
“孩子们正是喜欢模仿的年纪,在模仿中也能够对职业有更直观的认识,更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就想到这样一个活动。”蒙涯课程授课老师之一、学校心理老师杨燕介绍说。
而被模仿最多的职业当属“大白”。
戴好口罩、手套,双手消毒,一个个神情认真、操作一丝不苟的小小“大白”准备就绪,开始为大家做核酸检测。
“疫情期间,除了父母,‘大白’是孩子们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孩子们观察最多的人。”在杨燕看来,“大白”被模仿得最多并不意外。
在全员导师制的线上团建活动中,她也和孩子们聊起过“大白”。“其实在孩子们心中,‘大白’给了他们很多安全感,是他们崇拜的人。”杨燕说。
问题导向、跨学科融合,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蒙涯课程”是泗泾五小的老师们策划的“线上”生涯教育微课。学校希望通过一些有趣的模仿游戏、动画故事、头脑风暴和跨学科的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启蒙生涯认知。
“小学阶段的生涯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的职业启蒙,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杨燕介绍,整个课程分为“职业万花筒”“生涯初规划”“自我再认识”三个板块。“生涯教育并不是帮孩子从小学就确立好未来工作目标,而是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看到自身的潜力和可能性。”
每节课后,都会发起形式多样的“蒙涯大挑战”,让学生足不出户来一场“职业初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对职业有更深入的认识。
除了“模仿秀”,还有如“搜集小达人”挑战,让学生了解家人或亲戚朋友是否有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他们获取的方式、经历。再如,微课上简单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来职业种类变化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究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变化等。
“相比老师直接把知识讲给学生听,项目式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学习。”杨燕老师说。
考虑到学生年龄不同、兴趣和能力有差异,学校将探究任务进行分层设计。低年级孩子可以选择比较有趣的游戏任务来完成,高年级孩子可以选择难度大点的自主探究活动单任务。
而在蒙涯课程上,老师们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逐层、深入地了解“职业”。
老师们用一些具体的、生活中的情景引入,用更加“接地气”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职业究竟是什么”,自然地渗透“职业”的相关知识。
职业有成千上万种,如何让孩子们“注意到”这些身边就有的职业呢?
在“职业万花筒”项目化探究中,老师带孩子们从一些最常见的商品入手,通过联想这些商品背后会关联的职业,了解职业的多样性。
职业可以通过穿着打扮来区分吗?疫情期间,社区里多了很多“大白”的身影,他们一定是医生、护士吗?
事实上,不少社区志愿者也穿上了大白防护服,尤其是在许多小区里,他们勇敢地冲在第一线。然而,他们的职业可能是医生、护士,也可能是小区志愿者、保安。
杨燕老师用社区中“大白”的案例,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思考职业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探究,这门课程也将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等等学科内容融合进来,带领学生进行跨学科探究学习。
在第一节微课上,信息与科技老师贺美英就参与进来,通过小视频为学生们介绍了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教给孩子们如何通过互联网高效检索和筛选自己所需要信息。
“云端”幸福微课程,
让居家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据介绍,自3月12日居家线上学习以来,泗泾五小的老师们各显身手,开发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云端”幸福微课程。
除了关注学生生涯启蒙的“蒙涯课程”,音乐、美术、自然、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老师们也纷纷行动起来。
在家就可以探索科学、体验艺术世界的奥秘……老师与孩子们“云端”相会,孩子的宅家学习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音乐课堂·古诗里的汉小筝》将古诗词与“汉小筝”演奏巧妙地融为一体。
学生们跟着音乐老师张鸾老师,用汉小筝演绎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跟着张益衔老师、李雅琪老师以曲为谱,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弦歌与舞姿,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
《自然课堂·厨房里的大科学》以厨房里的科学为主线,引导孩子们观察发现厨房里的各种事物与活动蕴涵的科学原理。用蛋壳做一个不倒翁,探究牛奶和橘子能不能一起吃……学生们跟着老师在家制作简易的科技装置,进行科学验证实验探究。
制作二十四节气转盘、二十四节气彩泥画……《二十四节气畅想》美术课堂上,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观察每个节气特有的自然现象,学习民俗知识,通过艺术创作分享孩子们眼中的节气美景,也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面积与面积单位”是三年级数学的重要知识点,能否将其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呢?数学组的老师们带孩子们开展“制作面积单位学具”和“小小测量工程师”为主题的数学学科实践活动。
居家学习期间,学生的运动量大大减少。体育组的老师们录制了“运动模仿操”,不仅融合了“炫彩五球”中五个球类运动的基础技术,还包含了当下热门的冰雪运动。模仿操动作简单有趣,在巩固并提高五球中的基本技术动作的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让学生在家就能运动起来。
在这特殊的线上学习时期,如何让足不出户的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组老师开发《玫玫姐姐讲古诗》课程,带领学生跟着古诗游中国,在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中读经典诗文,学传统文化。
疫情阻碍同学赏春的脚步,却不能阻碍春的到来。英语组教师利用《voe云享节日》平台,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探寻春的足迹,做绿意小天使。他们或发挥想象,挥动魔法的小手,用掉落的树叶和花朵创造一幅独特的叶贴画;或将自己对绿色的渴望、对植树造林的认识融于手抄报中,他们相信抗疫必将胜利,春天一定会来。
孩子们跟着微课学习、探究的作品成果,可以提交给老师,其中优秀的作品还将通过学校公众号展示。让更多的小伙伴看到自己的作品,给孩子们创造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线上居家学习有很多限制,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契机。”泗泾五小副校长张巍表示,“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能让宅家学习的孩子们体验多元文化,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探索科学、体验艺术世界的奥秘,让学生在发现、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真正实现多元课程赋能量,特色教育助成长。
视频、图片由学校提供
文字、编辑 | 谢然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