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西夏文字和语言研究导论》

西夏文字和语言研究导论

聂鸿音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内容介绍

从出土文献的数量看,西夏文从11世纪中叶到13世纪中叶在河西走廊的流行程度仅次于汉文而远超其他。本书重点介绍西夏文字和语言的结构、使用及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党项语与汉语差别较大的语言特征,以及认识这些特征的基本思路,以助有志于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对西夏文字及语言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同时也为语言文字学专业人员提供学术方面的参考。本书不采用印欧语言学框架中以名词变格为中心的论述传统,而选择中国高等院校教学语法系统中的助词分析方法,更加贴近中国人的接受习惯。如此则读者只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和普通语言学基础即可读懂这本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聂鸿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方民族大学客座教授。1954年11月生,山东蓬莱人。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并退休,曾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学术专长是西夏文献学、西夏语文学、中国民族史研究。发表西夏研究论文数十篇。专著有《中国的文字》《塞北三朝》《古道遗声》《西夏文〈德行集〉研究》;合著有《番汉合时掌中珠》《类林研究》《西夏天盛律令译注》《西夏文献论稿》等;译著有《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

引 言

这本小书的目的是向有志于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介绍西夏文字和语言的结构、使用及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同时也希望为语言文字学专业人员提供学术方面的参考。

人们通常说的“西夏文”指的是古代西夏王国(1038-1227)的官方文字,这种文字在党项文献中叫做“紒蒾”mji2 ·jw€r2(番文),在宋代文献中叫做“蕃书”,在元代文献中叫做“河西字”,在现代的西方研究著作中叫做tangut script(唐古特文)。从出土文献的数量看,西夏文从11世纪中叶到13世纪中叶在河西走廊的流行程度仅次于汉文,而远超过比邻地区的吐蕃、回鹘等其他少数民族文字。百余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这种文字在西夏时代的主要使用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部。进入元代以后,一批党项遗民陆续迁入周边地区乃至中原,逐步融入其他民族,导致使用党项语和西夏文的人数渐趋减少,但文字的传播范围却意外地得到了扩展。近几十年来,西北至新疆的吐鲁番,东南至河北的大名县都有带西夏字的文物出土,另据史料记载,在13和14世纪之交的南京和杭州也有一群党项人的后裔用西夏字来编印整套的大藏经。值得指出的是,一种少数民族文字的传播足迹并没有随着王朝的覆亡而停滞,却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间横贯了整个中国,又坚持过了将近三百年才最终消亡,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在唐宋时代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下,几个少数民族王朝相继仿照汉字创制过自己的文字,其中最著名的是契丹文、西夏文和女真文。中原以外的南方地区也在汉文基础上逐步发展出了一些民间文字,包括滇黔桂三省的一批仿汉字式文字和越南的字喃。在所有这些属于汉字体系的文字中,西夏文是惟一没有搬用现成汉字形体的、百分之百的全新创造。尤其显而易见的是,西夏人在设计字符的过程中并不是像契丹人和女真人那样经常简化字符的笔画,而总是故意增加笔画,这也使西夏文成了世界上形体最为复杂的文字。在电脑字符设计的工作初期曾有人预言,如果西夏字能够进入电脑,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文字不能进入电脑了。

西夏文记录的是属于汉藏语系羌语支的党项语,这种语言在党项文献中叫做“紒祤”mji2 ŋwu1(番语),与汉语一并作为西夏朝野的通行语言。经过学术界近一个世纪来的努力探索,目前我们虽然可以大致读懂党项文献,但是对党项语言结构的了解深度远不及西夏文字,甚至各位学者对语言现象的观察立场也大有不同,这使得本书无力为读者展示一套完整的语音和语法体系。我们这里只准备重点介绍党项语与汉语差别较大的语言特征,以及认识这些特征的基本思路,至于那些凭借初步的汉语知识就可以理解的部分,则不准备过多强调。幸好党项文献中最常见的现象迄今已经比较明确,读者掌握了党项语的这些主要特征之后就可以大致应付文献的阅读。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部分的介绍可能比文字介绍部分略显艰深——我们吸收了国际上对动词变位和前缀后缀的研究成果,但是没有采用印欧语言学框架中那种以名词变格为中心的论述传统,转而选择了中国高等院校教学语法系统中的助词分析方法,这样的描述虽然略显中西两派不同语法体系的交错,但相信会更加贴近中国人的接受习惯。读者只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和普通语言学基础,读懂这本入门读物应该不会有太大困难。

西夏的语言文字为后世的研究者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用西夏字写成的难以数计的文献全面展示了西夏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解读西夏文字和党项文献的目的不仅在于为语言文字学提供知识,而且在于为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学习者提供一条道路,人们沿着这条道路可以进入八百多年前的历史长廊,去品味祖国西部各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

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辑:沈阳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