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0岁的刘秀英,家住莘松一村,是一位独居老人。自从莘松社区食堂去年9月开业后,她就成为这里的常客,几乎每一顿午餐,都到食堂解决。
近日,她比往常提前了一小时出门,因为她收到通知今天食堂里有一场活动。
这家食堂,处于莘松三村居民区的入口处,离莘松一村仅隔了一条莘谭路。相比社会餐饮,社区食堂具有公益属性的餐饮服务项目,服务的主体对象是周边社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
食堂对面,有个口袋公园,附近的老年人时常在锻炼身体后,一起聚到食堂吃午饭聊家常,刘秀英也是慕名而来。
食堂里原木色的装修增添了几分温馨感
如今,社区食堂不仅仅是一个吃饭的地儿,渐渐变成了老年人的一个社交场所。
“去年9月份开业,我们这里受到了越来越多居民的欢迎,每天的就餐量有300至400人,每个月食堂还会举办相关主题活动,邀请附近的老年人参加。”莘松社区食堂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刘秀英就是受邀来参加本月庆元宵活动的老年人之一。
活动的区域,设在了食堂大堂后半段的功能区,这里特意加了隔断,形成一处相对独立的区域。
刘秀英到达食堂时,许多受邀请老年人已经赶到。刘秀英遇到了不少老熟人,都是平时来就餐的附近居民。
刘秀英和朋友拉起了家常
上午10点,是食堂最忙碌的时候。厨房内堂,厨师们开始热火朝天准备着当日的饭菜,锅碗瓢盆,烟气缭绕。多功能区,老年人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着元宵花灯,指间飞舞,笑声盈盈。
“好看吗?”刘秀英向伙伴们炫耀着自己的作品。得到了朋友们的夸赞,让她笑开了花。
11点,食堂开始供应午餐。前来吃饭的老年人络绎不绝。人手一个托盘,在选菜区,老年人们根据自己喜好自行选择着菜品。
刘秀英选完菜到自助结账区刷脸支付
“食堂开业之前,我要跑到离家两站路远的食堂吃饭。老伴去世之后,我更不愿意一个人在家吃饭,好在社区食堂开到了家门口。”一会儿的功夫,支付完成了,整个过程便捷智能。
记者发现,食堂里菜品丰富,针对60岁至75岁老年人消费还打9折,76岁以上老年人消费更有85折的优惠,“一顿午饭,20元就能搞定,有荤有素吃到饱,价廉物美。”刘秀英说。
据了解,近年来闵行区以“养、食、居”民心工程为抓手,针对老年人最为关切的吃饭问题,通过“社区长者食堂+助餐点+中央厨房”布局,正在不断构建完善家门口的老年助餐网络。
目前,全区已建成147个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日供餐能力达23000客,达到65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8%。
同时,社区食堂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已经嵌入了多项养老功能,形成了“助餐+”的服务模式——助餐+课程、助餐+科技、助餐+公益,成为老年人养老新家园。
助餐+课程,打造“智慧学堂”
将各家社区食堂列为公益基地,将社区助餐点列为公益帮扶点,让助老公益志愿者在食堂驻点,在茶余饭后打造“智慧学堂”,为前来用餐的老年人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智能手机应用培训,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吴泾镇招募并培训了10位精通智能手机操作的志愿者,以老年人汇集较多的社区食堂、助餐点、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场所为项目试点基地开展服务,打造包学包会的老年人智能设备应用培训网络。
助餐+科技,打造“智慧食堂”
古美路街道古美社区食堂采用智能结算系统,提供人脸识别、便捷刷卡等支付方式,让就餐人员方便支付。食堂提供可视化的健康餐饮指导,为每道菜肴详细列明所含的营养成分和饮食建议。每月开展“健康营养吃出来”系列活动,来社区食堂用餐的老年人不仅可享用节令限定养生餐,还能在餐后参加养生膳食讲座、饮食养生知识问答等活动。
助餐+公益,建设“文化之家”
莘庄镇莘松社区食堂每月免费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手工制作培训等活动,有时由社区食堂的厨师长讲解月饼等传统节令性食品的制作方法,传授养生饮食知识,现场展示、传授烹饪技艺;不定期举办二十四节气手工挂件等趣味活动;邀请中医专家开展健康养生讲座和现场免费义诊;邀请律师开设法律讲座,进行现场法律咨询。
此外,闵行区还积极探索实践“助餐+养老顾问”“助餐+健康之家”等多项“助餐+”服务模式。
记者:杨丽群
部分图文:区民政局
编辑:若楠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