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运史话》
王学锋 陈扬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航则通达,行稳致远,进而有为。海洋是一个互通互联的整体,是沟通世界的最便利通道之一。航运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通过一艘艘川流不息的船舶,一座座车水马龙的港口,跨越海洋,联通世界。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航运史话》中从河姆渡的独木舟到徐闻港的远航,从鉴真六渡东洋到郑和七下西洋,从刺桐城的市舶司到广州的一口通商,从轮船招商局开业到国营轮船总公司成立,从“海辽”轮起义到“光华”轮首航,从天津塘沽新港的扩建到上海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的建成,航运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中国航运业所经历的变迁过程,以时间序列上的关键事件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中国港口的兴起与演变,港口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海运航线的变迁,内河航运的筚路蓝缕,航运业发展的时代印记,航运企业制度的变迁,航运体制的变化以及航运政策的发展。全书内容编排旨在使读者能够通过“航运”这一面镜子了解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艰难险阻,身临其境地体会党领导中华民族走过的峥嵘岁月。
本书可用于高等院校人文类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可以作为航运管理、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港口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教科书以及专业教师的教学参考书;同时,本书还可以为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专业群体学习航运知识之用。
古港雄风
宋代(960—1279)除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外,特别重视从海外贸易中获得财源,推动了港口尤其是对外港口的发展。北宋最先在广南东路(“路”为宋代时期的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唐的“道”)广州港设立市舶司,支持该港继唐代盛世后又恢复成为全国外贸第一港。宋神宗(1068—1085年在位)年间,时任广州知州的程师孟曾作诗咏广州港为“千门日照珍珠市,万户烟生碧玉城。山海是为中国藏,梯航尤见外夷情”,其中“外夷”即指外国人。大运河南端杭州港的海港功能增强,北宋于是将两浙路市舶司设立在杭州,由于钱塘江口怒潮,自然条件不如甬江口的明州港安全,故明州港的发展加快。当代考古表明,宋代明州港已在今宁波三江口用巨石砌建直壁码头,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两浙路市舶司移至明州。
两浙路内秀州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附近)的青龙港,因有外国商船进出,还分设了市舶务。长江近口段的黄田港(今江苏江阴市境内)也有外国商船往来,宋代王安石曾作诗“黄田港外水如天,万里风墙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南宋时该港也成为设立市舶务的港口。福建泉州港在北宋初期的外贸运输中始露头角,初期需到明州办理对外贸易手续,元祐二年(1087年)设立了市舶司,可以就地进行外贸管理。熙宁年间(1068—1077),曾任泉州南安县主簿的谢履在《泉南歌》诗中,描绘泉州港为“泉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官至殿中丞相的龙昌期则赞福州港为“百货随潮船入户,泉州港的古建筑——姑嫂塔万家沽酒户垂帘”。
这些港口都与新罗、日本、琉球(今日本冲绳)的朝贡贸易航线有关。南宋疆域虽小,但对海外贸易更为重视。两浙路内增开了温州港,徐照《移家雁池》诗所称“夜来游岳梦,重见日东人”,说的就是日本船又到港了。泉州港更是后来居上,比北宋时有更大发展。宋代海港的导航灯塔更加普及,最著名的有泉州姑嫂塔、福州罗星塔和杭州六和塔等,入夜均点灯。
宋代管理沿海对外开放港口较唐代更加完善和成熟。唐代只在广州一处任命“广州市舶使”职位进行管理,宋代则在多处设立专职机构“市舶司”和“市舶务”进行专门管理。宋代还于元丰三年(1080年)对广州港施行较长时间的《广州市舶条例》进行修订,后颁行全国,该条例成为各地均要遵守的规章制度。
大运河的港口中,北宋时最繁荣的为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市)汴梁港,宋人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留下了东京市景和港口生动而形象的写照。宋人周邦彦《汴都赋》咏汴梁港和汴河是“舳舻相衔,千里不绝”。1126年金兵攻破城池后,东京城遭到浩劫,从此汴梁港便不复存在,汴河也淤塞成“几与岸平”。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港口在海内外物资运输交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给临安城带来一时的繁荣。
元代(1279—1368)建都城大都(今北京市西北),对南北大运河进行由折取直的改道工程,使京杭之间运河里程缩短了1000多千米,把隋代以洛阳为中心改为以大都为中心,将大都港作为北方起点港。大都港在今北京市什刹海至积水潭一带,现存古迹的水域就是当年“舳舻蔽水”舳舻蔽水:意指船很多,把河面或者江面(湖面)都遮盖住了。泊船港区的一部分。运来大都的南粮,海运与河运并举,每年在300万~400万石石:容量单位,1石=100升。最多达500万石。大都港先后设有22处粮仓,除冰雪期,年通航240天。元代还提升了直沽港(今天津海河三岔口)作为大都的门户港,元人张翥《代祀天妃庙次直沽作》诗中有“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所谓吴罂越布即指江浙两省所产的瓷器和纺织品。元朝为了提高兵民远运皇粮的积极性,允许粮船夹带一些南方商品,使直沽港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市场。鉴于进出直沽港所经过的大沽口海拔低,缺乏天然高突标识,元代除设航标船外,还组织人工堆土为山,在山上竖立醒目幡杆,夜间悬灯,为进出直沽港的船舶导航。
元军在征服华东后,在长江口段扶持起新海港“娄江港”(又称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港),从1282年起,该港成为南粮北运至大都的海运集中发运港。开始时为年4.6万石,鼎盛时高达年337万石。元人马麟《娄江馈饷》诗中有“三月开洋春正好,南风十日到神京”之句,神京即指元大都。
娄江港担当皇粮海运港的地位一直保持到元末南方爆发农民起义。元代对外开放港口均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主要有广州、泉州、温州、庆元(明州改名,今浙江宁波市)、澉浦和上海等港。元人张翥《送黄中玉之庆元市舶》诗中“是邦控岛夷,走集聚商舸。珠香杂犀象,税入何其多”岛夷:指我国东部近海一带及海岛上的居民。描述了当时庆元港对外贸易的盛况。泉州港在元朝时期获得很大发展,与广州港同为当时全国两大外贸港,西方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该港返回意大利后,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赞誉“zaitun”(指泉州港,近几十年多见译作刺桐港,新考证应是源自英语或法语satin,指丝绸缎子,“zaitun”应译为“缎子港”)是世界上最大港口之一。“zaitun”盛名传誉欧洲。中国港口城市的繁华使欧洲人羡慕不已,促使哥伦布航海来寻找中国,以至于当他到达美洲岛屿,还以为是到了中国,便派出翻译探访中国皇帝驻地,准备呈递国书。
元军自北向南进军取得江、浙、闽后,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泉州、庆元、澉浦和上海设市舶司,至元三十年(1293年)又在杭州、温州和广州设市舶司。元代期间市舶司虽曾有撤并,但广州、泉州和庆元始终是全国三个重点港口。
资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编辑:徐诺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