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爱情神话》,盘“沪语电影”

上海话经常作为一种调料

被撒在一些与上海搭界的电影里

而像《爱情神话》这样全片使用沪语对白

上海话升格为“正餐”的电影

实在少之又少

难怪很多人看完《爱情神话》

就会想起近30年前的那部沪语神片《股疯》

电影《股疯》片段

在很多人心目中《股疯》是沪语电影经典之作

它把市井小民追逐经济大潮的各种慌张神情

刻画得入木三分

影片中的沪语当然也是世俗到“底”的

由于王汝刚等滑稽演员的强大存在

影片的诸多细节和风格不免留有滑稽戏痕迹

而这恰恰是《爱情神话》最令人惊喜之处

在《爱情神话》里你已经完全感受不到

传统滑稽戏里的任何程式化招笑手段

因而可以说它是一部让沪语电影

完全脱离了滑稽戏这个艺术门类而独立成为

不以招笑为初衷和看点的爱情喜剧(剧情片)

在此之前所谓“沪语电影”

很多只是不同程度地将滑稽戏搬上银幕而已

电影《爱情神话》片段

这个极其生活化的电影片段里

人物的对话可以说是行云流水毫无台词腔

从遣词造句到语音语调

再到沪语国语外语的无缝衔接

绝对真实地再现了当代上海人的语言样貌

听来那么顺畅舒服令人置信

电影《爱情神话》宣传片

之所以说《爱情神话》脱离了滑稽戏

那一定就有很像滑稽戏的“沪语电影”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

《三毛学生意》(1958)

《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2013)

《如此爹娘》(1963)

《小小得月楼》(1983)

《三毛学生意》改编自同名滑稽剧

影片出沪语之外还保留了多种方言

极大地发挥了滑稽戏通过方言塑造人物的特长

当然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招笑手段

影片更像一部蒙太奇化了的大型滑稽戏

电影《三毛学生意》片段

同时期的《如此爹娘》中

杨华生、绿杨、筱声咪“一家三口”可谓黄金组合

在舞台上千锤百炼的技巧在镜头前仍然游刃有余

他们的上海话更注重尖团音

吐字归音的舞台味道更浓

与当下上海市区说的“新派”沪语不尽相同

从而也添上一份年代的韵味

电影《如此爹娘》片段

20世纪上半叶的好听优雅的上海话

还可以在王家卫《花样年华》等香港电影里听到

扮演房东太太的潘迪华是上海人

像她这样乡音未改的上海籍香港艺人其实还有许多

例如邵氏“打星”郑佩佩

他们的上海话恰恰保存了那个时期的沪语特征

(注意那个“不放心”的“心”的发音)

让人感觉醇正糯雅、唇齿伶俐

电影《花样年华》沪语片段

沪语对白电影要过“语言关”

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演员的上海话水平

以前曾有影片尝试用北方演员来演上海故事

而且还要他们说上海话

初衷或许是想用“洋泾浜”沪语逗笑观众

然而在很多上海观众听来别扭难受其实多过好笑

电影《考试一家亲》(2001) 片段

同样是北方演员演上海滩人物

《罗曼蒂克消亡史》处理沪语就比较精细

闫妮的上海话比宋丹丹好太多了

葛优的沪语水平或许与宋丹丹脚碰脚

所以他在全剧中只说了非常有限的几句上海话

其余全是普通话 这样至少不漏怯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沪语片段

所以整部影片的上海话

虽有些许夹生和拿腔拿调之处

但总体表现还是下功夫的

当然在一众操沪语的配角簇拥下

上海黑帮老大说的却是普通话

多少让人感到有些突兀和格格不入

所以离严格意义上的“沪语电影”终究差口气

《爱情神话》给所有

上海话的使用者、爱好者和捍卫者以信心

用上海话终于可以拍出一部

不搞笑不滑稽不五斤吼六斤

但极具温情充满幽默富有内涵的普通电影

(本文视频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上观号作者:上海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