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建设公园城市?将群众文化生活意愿融入街区设计,怎么推进?30座微型公园、12个美丽街区、100个城市微更新项目具体怎么做?区政协委员、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书记、副局长尤群花两会期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表示“十四五”期间闵行将推动更多的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融合。
形式多样的“拆墙透绿”
文化公园先行先试 其他公园应开尽开
“建设公园城市要‘一盘棋’谋划和考虑。”尤群花表示,“一盘棋”就是绿、林、景等综合谋划,把园、林、景融会贯通,让市民融入其中,打造公园城市的无界融合,今年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公园围墙逐步打开,具体来说是“拆墙透绿”,闵行文化公园将首开先河。
“拆墙透绿”是在保证现有平面绿化的前提下,通过拆除公园原有封闭围墙,合理优化景观配置,使公园景观和城市景观进行有机的融合。而打开城市公园封闭围墙,能够有效地实现城市绿色资源共享。
打开围墙意味着市民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并享受城市生态空间
尤群花委员表示,“拆墙透绿”不仅为城市增添绿色,也是城市现代文明发展的体现,有不可代替的社会效益,景观建设与当代市民美好生活愿望需求融合,市民生活才有可能融入城市公园之中。
景观建设与市民美好生活需求融合
但是“拆墙透绿”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简单拆除,也不存在绝对标准,而是应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设计。有的城市公园位于密集居民区,被建筑包围,临街临路;有的远离城市中心地带,环境开阔、人流较少。采用何种开放模式,应根据实际状况,但无论哪种方案,均要尊重公园特性及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并非都是将围墙拆掉”,尤群花解释,比如有的公园围墙是铁丝网,可以在旁边种植爬藤植物,或跟灌木结合,打造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新建成的闵行科创公园,河道天然地起到了景观作用,也属于没有围墙的公园。
“拆墙透绿”更多的是物理空间的打开,每座城市在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风格、历史文化底蕴也大多不同,因此“打开”的不仅是公园的围墙,更重要的是展示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尊重地域性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发扬,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打开的同时充分发掘每座公园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另外,拆墙后的人防、物防、技防等都要同步上去。“十四五”期间,闵行文化公园作为区级公园先行先试,其他有条件的公园做到应开尽开。
记者获悉,针对公园围墙打开的问题,日前区政协文艺界别委员开展调研并将其作为政协提案内容,“公园围墙打开是全市加强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整合绿色资源,让公园更好融入城市街区,营造丰富的公共空间。”
“公园+”与“+公园”是什么?
公园与城市全面开放、融合、提质
打造公园城市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公园+”与“+公园”,形成公园与城市的全面开放、融合、提质,尤群花委员也对此进行了解读。
“公园+”即拓展公园功能,将特色文化、历史文脉与体育运动、康健休闲和智慧科创、便民服务等各类功能融合,塑造富有闵行文化内涵和功能活力的复合型景观园林。
闵行体育公园将新增体育、法律及心理咨询功能
闵行文化公园雕塑展,增加文化艺术功能
比如闵行文化公园正在举办的雕塑展,赋予公园文化艺术功能,今年还将在此举办亚洲音乐节,目前正在进行草坪和安防的改造,将来这里将成为音乐爱好人士的集聚地;浦江郊野公园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主推影视文化;闵行体育公园将新增体育、法律及心理咨询功能;马桥人工智能体育公园将植入智能科普文化体育元素,未来将成为青少年课外活动实践基地;古美公园拟塑造“公园=课堂”“公园=客厅”“公园=画廊”“公园=营地”等形象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休闲需求。
古美公园将被赋予课堂、客厅、画廊、营地等多种功能
“+公园”,则是在城市中开展全域公园建设。根《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公园”建设,全面推动城区、园区、校区、街区、社区、乡村的品质。“园区+公园”,如紫竹高新区,浦江第一湾公园作为园区中的“后花园”已全部开放,即将建设的春申文化公园(暂名)也在园区内,这些公园将助力优化园区营商环境及人居环境;“校区+公园”,将逐步推动校园自带的绿地、花园开放共享;“乡村+公园”,如浦锦街道的丁连村公园,将乡村文明融入其中……
紫竹高新区“后花园”浦江第一湾公园。今后将会推动更多绿色空间开放共享
“无论是‘公园+’,还是‘+公园’,我们的目的是推动更多的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融合,让所有的市民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中,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尤群花表示。
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30座微型公园、12个美丽街区”,区绿容局已列出计划逐步推进中,100个城市微更新项目也在梳理中。
记者:崔松鸽
图片:区绿容局
编辑:崔松鸽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