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芷源,出发!

27岁

中国唯一女性制冰师

上海市冰壶运动协会的教练员和制冰师

——张芷源

即将出现在

北京“冰立方”冬奥会的冰壶赛场!

今天,她出发了!

这名热爱冰壶、一心追梦的女孩,

终于兑现了自己的心愿!

在每一场冰壶训练或比赛中,

制冰师的工作至关重要。

没有他们,

冰壶在冰上就无法正常滑行。

作为冰壶赛道从无到有的建设者

制冰师的日常都要做些什么?

一起走进他们——

冰壶赛道其实并不像电视转播画面里看起来那么光滑,是有一层凸起的小冰粒的,称为“冰点”。如果没有这层冰点,20公斤重的冰壶,运动员根本没法推动它在冰面上滑起来。

“冰壶的底部是一个倒扣过来的碗状,它接触冰面其实只有一圈,我们管这个叫‘壶刃’。这一圈接触冰的部分,要和打在冰面上的‘冰点’,形成空气之间流动的作用,让它在冰面上能走起来。”张芷源说。

制作冰点的过程被称为“打点”,是制冰师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

张芷源工作的徐汇区少体校冰壶馆有4根标准赛道,“打点”时她会背上半箱处理好的纯净水,拿起铜制的喷头,弯下腰,沿着赛道一边快速地后退,一边左右来回挥动喷头,水滴均匀地洒落在冰面上。日复一日,练就了机器般精准的臂力。

“赛道是40多米长将近50米,第一遍冷水,一般是40秒左右,第二遍温水,一般是35秒左右。要比较均匀落在整条赛道上,通过手臂和手腕发力去做。”

除了日常对冰面的维护。制冰师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为赛道制冰。我们平时看到的冰壶赛道,都是从水泥地面开始,由制冰师一层层网上铺水、结冰,最后形成的赛道冰面。

冬奥赛场遇难题

不久前,在北京“冰立方”进行的冬奥测试赛中,张芷源遇到了从未接触过的场地条件:

“因为科技奥运和环保奥运的理念,冰立方的场馆是把制冷管铺在水泥地上面,而不是在水泥地下面。这就要求制冰师更加细心耐心。”

位于赛道最底部的制冷管的装置大概是5厘米的厚度,首先要把这5厘米的装置灌满水、结冰,然后再在这5厘米上面,打1.5厘米的底冰,再在底冰上面铺完大本营,最后还要再起4-5厘米左右的冰面,这个赛道才算铺完。也就是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样子。

张芷源和同事们连续熬了几个通宵,最终完成了赛道制冰任务。从制冷装置上一层层用水铺出符合赛事要求的冰面,每一层都凝结着他们的细心和耐心。

“如果速度过快,加上温度调节不及时,水的冻冰时间差出现不一样的话,冰可能会炸开。你要通过温度、湿度的调节和水流的速度,包括补水的时候走的速度的变化去控制。”

坚持追梦学制冰

出生在哈尔滨的张芷源十五六岁起就与父亲一起学习冰壶。大学本科毕业后张芷源去英国留学,当时正值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学生时代就和冰壶结缘的她选择了体育管理专业,“当时正值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我就想如果学这个专业,会不会和自己喜欢的冰壶近一些。”

但来了学校,学业内容其实跟冰壶并不沾边,她遂找机会参加当地各种冰壶俱乐部的活动。

▲留学时张芷源参加冰壶俱乐部活动的合影

在一次俱乐部活动时,她结识了著名的制冰师马克·凯伦。巧合的是,本届冬奥会上,他也将作为主制冰师之一与张芷源再度合作。

2018年,上海成立青少年冰壶集训队,通过人才引进,张芷源落户上海。

从此,冰壶场地由她“制”,冰壶队伍由她参与“带”,周末带市青少年集训队,周中带区队。与她搭档的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冰壶教练员王珏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中学年龄段,上海的冰壶水平已经是全国第一梯队。

“希望以后在国际的赛事里能有更多的中国的制冰师,我也希望我能成为像我的老师那样的顶级制冰师。希望我的队员能有机会进国家队,为国争光。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从事一辈子,这是这是很幸运的事情了。”

冬奥在即,

上海还有许多健儿

和各界优秀的专家和机构

正在为此次冬奥会全力以赴备战!

阿拉为你们骄傲,加油!

来源:话匣子

本期编辑:王冰鑫

上观号作者:申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