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奉贤区、崇明区被民政部批复确认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四年来,两区紧紧围绕实验主题,积极探索、科学推进实验区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建设成效。今天,我们先带大家了解奉贤区在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治理的经验做法。
伴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奉贤农村社区治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村出现较为严重的“空心化”和“老龄化”,大量外来人口输入带来人口管理、房屋出租、环境卫生等一系列农村社区治理难题,传统治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要做好为城市整体发展提供要素供给、生态屏障、功能配套的支撑,郊区农村社区治理需更多地转向管理和服务。
环境治理和美篇:划小治理单元
奉贤区进一步划小治理单元,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以点带面实现对农村顽症问题的精细化治理。
1
科学制定标准
制定“三清三美”创建标准,基本不涉及繁琐的台账资料,以实地验收为主。即清五违、清群租、清垃圾、河道美、绿化美、民风美。
2
设置奖罚一体
以宅基村民小组为单位创建,通过验收,区镇两级按标准核拨奖励金。经复审、抽查等不合格,扣减当年度奖励金。
3
注重宣传动员
大力发挥志愿者讲师、大学生村官、群文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宣讲队伍作用,依托村民学校、宅基课堂、睦邻四堂间、道德讲堂、党建微家等阵地,广泛开展和美宅基创建宣讲。
柘林镇迎龙村村民召开宅基议事会
美丽约定自治篇:“票子+面子”
出台《关于实施“美丽乡村·美丽约定”行动的指导意见》,打造具有奉贤特色的升级版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制定和执行。
1
坚持自下而上
围绕“三块地”改革、村民建房、垃圾分类、房屋出租、乡风文明等,组织村民通过座谈会、宅基课堂等,把农村治理的难点转化为重点关注的议题,充分酝酿、集思广益,按照“五上五下”“九环节”的修订过程,表决形成本村“美丽约定”。
柘林镇华亭村开展美丽约定入户宣传
2
强化制度保障
区人大印发《关于推进实施“美丽乡村·美丽约定”行动的决定》,保障“美丽约定”的“草根宪法”作用。区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在“美丽乡村·美丽约定”行动中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家庭先锋先导先行作用的通知》,党员干部做到思想先行、亮诺先行、执约先行、带动先行、考评先行。区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司法服务保障“美丽乡村·美丽约定”行动的实施意见》,发挥好司法裁判的法规引领作用。
庄行镇存古村民在美丽约定版面上签字承诺
3
激发内生动力
将奖和罚同步写入约定,一方面,将和美创建奖励金留存一部分,按月或按季对每户村民履约情况进行考评,合格后逐步发放。另一方面,在各村组显眼位置树立公示牌,对村民履约情况以笑脸、平脸、哭脸进行考评公示,接受本村组所有村民监督。
“互联网+”共治篇:探索数字化转型
出台《奉贤区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三社联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实施方案》,加快探索和构建统筹运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互联网+“三社联动”有效运行机制。
1
释放社区公共空间
按照“公共+公益、便民+利民、共享+共治”的理念,推进建设生活驿站。截至2020年,建设完成规模型生活驿站84家,小微型生活驿站252家。
金汇镇白沙村生活驿站
2
凝聚多元治理力量
制定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大力培育生活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专业调处等“四类”社区社会组织。推进“三个一批”工作,引进一批区外优质社会组织,孵化一批本区社会组织,转化一批备案管理的群众活动团队和类社会组织。
3
强化网络技术支撑
建立“生活驿站网上信息管理平台”,实名办理“驿卡通”,在线获取社区群众参与活动信息,精准分析群众需求。打造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为主导、村民广泛参与的“一站式”掌上治理平台,动态发布“和美宅基”创建等情况。
实验成效
农村社区治理的环境底色
得到显著改善
有效推进“五违四必”整治,进一步升级村庄基础设施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开展“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以来,全区各村组共计拆除违法建筑近650余万平方米,清除违法违规企业、宅基违法经营2954家,减少外来人口约7万,整治河道4307条(段),拆除旱厕8108处、清运垃圾近23.64万吨,新增绿化面积270余万平方米。
农村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
得到逐步激发
区、镇、村三级通过探索融行政与自治为一体的政策执行机制,将整治和创建过程作为培育自治组织和激活自治力量的“训练场”。村民直接参与改善村容村貌,自治意识明显提升,村级组织社会动员能力进一步加强。“美丽约定”作为上海唯一的乡村治理领域案例,入选“2018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十佳案例”。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搭建镇级“三中心”、村级生活驿站和宅基服务阵地的三级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空间,以村级生活驿站为重点载体,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将民生服务项目植入生活驿站,满足老百姓的多样性需求,打造全民覆盖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下一步,奉贤将进一步推广实验区创建成果,通过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提升郊区百姓生活品质。
开展“守护”行动
加大公益性就业政策支持力度,以生态环境长效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体,结合既有岗位安排现状,促进村民就地、就近劳动和就业,实现“家门口”劳动增收。
推进“沉浸式”办公
将“沉浸式办公”作为村委会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村委会划分责任网格,零距离服务群众。通过“一月一汇”,梳理汇总意见建议、困难问题,建立挂牌消项、约请、满意度反馈等制度,解决村民实际问题。
庄行镇吕桥村“两委”开放式办公
发挥“四联”效应
以“生活驿站——家门口生活新地标”为主题,形成“联席、联盟、联社、联动”的综合效应,使生活驿站成为服务的载体、交流的平台、社会治理的阵地。
深化协商民主
结合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点工作,着力拓展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渠道和途径,并进一步探索村级议事协商“三步曲”机制,即宅基议事、社会组织议事、村级议事。
上观号作者:上海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