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寒潮来了用电迎峰,沪苏浙交界调度员互相看了看

“目前吴江10kv胜丰线,电流92安,负载率为23%,青浦10kv商6线电流为99安,负载率为26%,满足互相转供条件,能够满足两地迎峰度冬保供电需求,随时准备应对寒潮带来的负荷增长。”近日,国网上海青浦供电公司调控组长裴俊查看青浦、吴江线路负载情况后,胸有成竹。

青浦调度员

为何能实时查看

江苏吴江的配电线路负载情况?

这主要得益于青吴嘉三地供电公司合力打造的

“长三角电网一体化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平台”

原来,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属地能源企业,青浦、吴江、嘉善三地供电公司率先联动,于2019年完成全国首个跨省配网互联互通工程后,又发现三地相互独立的调度数据,影响了联络线互供效率和安全性,随即锚准“电网信息共享”这个难点痛点,集思广益、探索创新,最终从无到有打造出了“长三角电网一体化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平台”,实现了长三角一体化电网数据全业务覆盖。

打破数据壁垒

电力流和信息流双向联通

“在平台建设之前,我们的调控员无法看到对方的电流和负载率,省间配网联络线属于‘盲调’。”青浦公司调控中心主任杨国健介绍,为防止“盲调”出现纰漏,每次需要三地相互支援的时候,调控人员都只能通过电话反复确认,不但麻烦低效,还要冒着比较大的风险。

而现在的长三角电网一体化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平台,不但融合了多个业务系统数据,也能利用华东调控云共享信息,通过统一数据接口实现各业务系统间数据交换,同时依托调控云平台各类服务,实现运行数据的一站式管理和按需服务,为三地基层员工提供完整、准确、多维、高效的数据支撑。

使用“i国网调度运行指挥系统”发令

“跨区调度数据共享融合能帮助我们智能感知电力生产实时需求,优化日常调度策略,实现数据赋能基层创新应用。”谈起新平台的好处,杨国健还算起了“经济账”,“它可以帮助三地供电公司节约10余个生产系统的重复建设,按每个系统建设费用40万元、每年运维费30万元计算,节约的建设费用折合达400万元,节约的运维费用折合达300万元一年。”

全新协商调度

新电站省钱将超5000万

在解决“盲调”问题的同时,这个平台也建立了一种由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个不同省区县级调度构成的全新协商调度模式。

长三角示范区互联电网调度管理规定

与以往自上而下垂直调度模式不一样的是,这种全新的协商调度模式,基于平台的横向协商工作机制,实现了跨区域电网的互济互保、互联互通、互供互备。

“以前,上海、江苏、浙江的省级调度单位在电网调度业务活动中所遵循的管理制度和调度规则存在一定差异,三个区域在边界地带各自建设变电站并维护,导致区县跨省横向协同难以开展。”青浦公司发展部主任颜华敏说,这种全新的协商调度模式,在极大提升三地边界居民用电获得感的同时,也能为电网精益化管理节约大量成本与投资。

颜华敏透露,目前正在推进建设一个供三地一起使用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水乡客厅变电站,这个水乡客厅变电站,至少可以帮助嘉善、吴江公司少建2座110kv变电站,按目前数据测算,将节约投资建设和维护费用共计5000万元以上。

共享应急资源

人力成本年省300万

为解决更多资源冗余问题,该协商调度模式还对应急抢修进行了更合理的资源配置。

在以前,长三角区域各供电单位独立配置抢修资源,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

而基于“5g+北斗”技术支持,该协商调度模式率先打造了跨省数字化故障抢修平台和应急抢修机制,实现“故障-工单-人员-资源”一张网,抢修资源联合配置,抢修驻点联合优化,抢修路径智能计算,科学调度智能派单。

7月,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内的五镇供电所在嘉善联合开展跨区电力应急抢修演练

据了解,通过共享抢修资源,区域内各供电单位共计可减少配置抢修人员30人,按每位员工一年10万元人力成本折算,本项目每年节约人力成本300万元。

电力应急抢修演练

目前,青浦供电公司通过“长三角电网一体化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平台”,已成功建立集中统一、工作协同、规范高效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调度一体化运行管理制度,强化电网全业务协同,提升三地在抢修人员管理、抢修检修工单管理等方面的精益化水平,累计减少停电时间达85小时,减少用户负荷损失达5000千瓦时,充分实现了数字赋能基层、数据资源共享、提升三地用户“获得感”等国网公司工作要求,全力践行能源企业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

来源:沪苏浙皖

编辑:吴怡静(名优)

上观号作者:绿色青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