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感十足!火柴厂变身科学创想空间,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长风新校区启用

火柴厂变身科学创想空间,普陀区的孩子们又多了一个校外活动的好去处!12月5日,苏州河畔再添校外教育文化新地标——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长风新校区在大渡河路251号“亮相”。

普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珏,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陈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处处长何家骥,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胡俊,区教育局局长唐晓燕,普陀区科委党组书记、科委主任李文波,长风街道党工委书记顾晓鹏,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陆晔,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党委书记范圣玺,上海建筑设计院院长潘琳,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卢秋勤等出席了以“赋能·焕新”为主题的新校启用仪式。

焕新!

火柴厂变身青少年科学创想空间

长风新校区(大渡河路251号)坐落于普陀长风一号绿地苏州河工业文化遗产长廊上,毗邻苏州河,位于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南侧。前身是上海商标火花收藏馆,由上海火柴厂原址,长风一号公共绿地内保留建筑加固修建而成。

设计成如堆积的火柴盒一般的主楼形体,灰白砂皮纸的墙体色彩,保留原火柴厂小厂房工业建筑特色的锯齿房……新校区的设计既呼应了苏州河工业遗迹和历史,也承载着上海市民童年纯真记忆。

新校区从“火花”这个词出发,打造赋能每一个孩子创新创造和实践成长的体验中心,努力点燃孩子们思维火花、生命火花和生活火花——

通过感知空间、启智长廊、理化生工程综合实验室,打造具有学科深度与体验广度的探究学习平台,引领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动手;

通过多媒体交互技术运用,打造沉浸式自然科学现象探究学习平台;

通过每两年一个主题,开展大科学课程,支持不同年级学生开展项目学习、便捷实验和“做中学”。

一场名为“水智之声”的快闪秀拉开了启动仪式的序幕,也预示着新校区与“水”的不解之缘。

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徐蓓娜介绍,新校区一楼的科普体验馆,设计了寻水场景、滤水装置、水利工程科学探究平台、无土栽培养殖实验平台等,结合水利、寻水、水培等课程,引领学生深度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楼设有《水,“净”显风华》展,通过水刀原理讲解、去离子水不导电展示、水拓画互动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技之美。二楼还设有数字化实验室,可开展单一学科实验或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

赋能!

打造一站式学生成长体验中心

普陀区教育局局长唐晓燕在致辞中介绍,新校区自去年7月启动改扩建以来,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建设了一个集“花园·学园·乐园”于一体、助力全区青少年学生“潜力发展、特长培养、个性张扬”的科学教育中心。

她表示,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长风校区的启用,将成为区域持续深化学生科创素养培养的“加速器”。未来,将加快推动中小学创新创造教育,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增强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同时,还将积极探索新校区功能发挥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持续扩大学生的受益面、感受度。

普陀区副区长王珏讲话表示,新校区是全区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以开展科学教育为重心的教育民生工程之一。这样一个“一站式”的学生成长体验中心不仅是促进校外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完善青少年公共服务设施的关键举措。

她指出,新校区的启用关键是在于用好。首先要结合“十四五”普陀“适合教育”,明确新校区功能定位,最大化的凸显科学教育特色。同时要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以活动为主、以实践为主、以自愿为主”的服务优势,把新校区建设成为普陀校外教育的新窗口。

最后,她希望新校区用内涵建设赋能每一个孩子的创新创造和实践成长,让新校区成为服务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以及提升青少年学生科创素养的全新平台。

尝鲜!

首批学子打卡新校区玩转水科学

启动仪式后,首批普陀学子在新校区开启了“开学第一课”,在各活动区和实验室体验了一场“奇幻漂流之旅”。

“你躺在一叶扁舟上,随着大海上下起伏的波浪漂流着。你会看见什么呢?”“你的小船漂流到一座小岛上,小岛上没有明眼可见的水源,能用什么方法找到水呢?”“水源找到了,可是并不能直接饮用,你决定就地取材滤水,该怎么做呢?”……

开学第一课围绕“水”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充满想象的问题,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洋流追踪、绿野寻水、水可载舟、水到鱼行、白水鉴心、纵横江河”六条“漂流”线路,开启“水循环概况”“森林”“植物蒸腾”“云的传输——水汽输送”“山体冰川——降水”“大江大河——径流”“回顾及知识科普区”等七幕交互式场景教学课程。

水有着怎样的物理、化学性质?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是什么?水与生命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在这场与“水”相遇的“奇幻漂流”中,学生们置身一个虚拟“水循环世界”,通过真实体验、实时交互,构想水循环中涉及的一系列科学知识,在心中埋下科学探究的种子。

指导老师白伉伉对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印象颇深。她的最大的感受是,学生们特别喜欢这种沉浸式学习,“这样的学习,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的能力,同时有效地激发他们的身体情绪、合作愿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来自新普陀小学的学生陆彦铭表示:“活动中,我穿越回古代,体验了一把古人‘寻水’的奥秘,让我不禁为古人的智慧拍手称赞。在这场古代智慧和现代科技的跨时空对话中,我明白了不论何时何地,对自然的孜孜探索和对科学知识的勇追不舍,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近年来,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随着事业单位升级、资源集聚等有利契机,开局布局。新校区的建成投用将为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徐蓓娜表示:“希望我们的新校区能体现‘科学赋能,格物致知’的理念,呈现科学之境,让青少年用科学之尺丈量幸福人生,让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视频、图片由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上海建筑设计院提供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