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看见未来吗?当然不能。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想象,是现实生活的投射与延展。当孩子们发现科技推动下的生活之美,探索着浩瀚宇宙的时候,或许从另一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看见”了未来。
12月4日,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上海市中小学“科普校园行”活动学生佳作展在浦东图书馆开展,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2月12日。展出的67件优秀作品聚焦科学与梦想,展现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体现了当代少年的科学素养与艺术素养的融合。其中,37件是中小学生的科幻画作品。它们是从360幅征集作品中遴选而来,展示出孩子们对未来世界和外太空的幻想和理解。比如,这幅名为《宇宙探索 中国航天强国速度》的作品,作者是来自昌邑小学(大华校区)四年级的丁子涵。
图中描绘了他心目中的中国航天空间站的景象。在绘画之前,小子涵的爸爸告诉他,目前世界上只有两个空间站,一个是国际空间站,主要由美、俄、欧、日、加五个航天空间局为主联合16国共同开发建造和运营。还有一个就是中国独立研发的空间站,但国际空间站却将在2024年到期了。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独立太空站的国家。
另外,图中左下角的天链一号05星,与天链一号01星、02星、03星、04星以及天链二号01星实现全球组网,完善我国中继卫星系统,也使我国成为第二个具有全球覆盖能力的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还有神州十二号的航天员两次出舱意味着,中国外航天服的黑科技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这些都是中国航天速度,强国速度。“今年6月17日,我们全家观看了航天员乘坐神州12号运载火箭发射的直播,后来又看了他们顺利返回地球,当时内心非常激动,而这也就是我画画的灵感来源。”说起关于这幅画作的创作灵感,丁子涵自豪地说:“身为10后的我们,真的很幸运,赶上了人类最好的航天时代。而作为中国人,我们又正在见证中国航天最波澜壮阔的一幕。”
同时展出的还有30幅学生摄影作品。与科幻画不同,这些作品更聚焦现实,特别是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成为了孩子们在创作中的一大核心。这幅名为《内蒙欢迎你》的摄影作品出自民办新华初级中学学生张艺馨的暑假旅行见闻。图中展示的绝美景色来自有“内蒙明珠”美誉的呼伦湖。不过,小张在拍摄中发现,原本应为干净清澈的湖水却长出大量绿藻,湖面也由此转为绿色。“我查了一下相关的资料,也问了家长,他们告诉我说,可能一些污水的排放导致磷元素过多,很多藻类在这里繁殖,所以整个水的颜色变成了绿色,”张艺馨惋惜地说:“我拍摄这张照片就是想表达,湖水虽然非常漂亮,其实也是非常脆弱的,希望人们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减少污水的排放,一起保护环境。”
2021年暑假,上海市中小学“科普校园行”活动组委会开展了第三届上海市中小学生科普(科幻)作品征集活动;又联合上海市华侨摄影协会开展了“向往•美好生活”科普摄影征集活动。两项征集活动共收到科普科幻作文300篇、科幻画360幅、摄影作品500幅。此外,2021年“科普校园行”活动还完成100场进校园讲座。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期间,组委会联合上海环境监测中心党支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团支部等,推出“建党百年科技强国”系列讲座。《解码上海水源地》《航空梦•中国心》《我的南极科考之路》《新中国航天发展史》《认识宇宙之路——火星》等讲座,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甘愿奉献的精神。
栏目主编 许素菲
责任编辑 徐玲
摄影 瞿黎春、陆杰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