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松(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非常荣幸代表新当选的院士发言。获奖和当选既是国家和人民给予我们的荣誉,更是殷切的希望。我们应当不忘初心,专注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继续做好科学研究。
我从江西农大、扬州大学一路求学,在中科院动物所读博士期间,承担体细胞克隆项目并获得国内第一批体细胞克隆牛,正式开启了我在干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科研之路。2002年我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回国时选择了上海,来到具有光辉历史和悠久文化的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在这个充满机遇的舞台上奋斗15年,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两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还曾作为上海市首届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第一完成人站上过领奖台。这些荣誉始终鞭策着我在原创性、突破性的基础研究领域深耕筑基。
为解读基因这本“天书”,2001年,全球科学家共同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科学家承担了其中1%的工作。然而,20年过去了,由于缺乏研究基因功能的标准化手段,尚有超过一半的基因尚未被研究,碎片化的研究模式仍类似“盲人摸象”。2012年,我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类精子干细胞,并在全球首创了利用类精子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以及高效制备基因编辑的小鼠的研究模式,并在随后的几年中,连续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成功繁殖出了“没有爸爸的小鼠”,在世界上引起同行的高度关注。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能不能基于我们这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全基因组的功能基因一一贴上标签,相当于为每个基因单独配置一个“二维码”,通过标准化的“扫一扫”,就能更加高效地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彻底改变以往“盲人摸象”的研究模式。
说干就干,我们提出了“基因组标签计划”。这个计划是生命医学研究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又可以称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北斗导航系统”,目标是构建出全部基因的标签细胞库及小鼠资源库,为未来20年基因功能研究制定标准化的体系。这将有望为世界生命科学提供至少50年的基础支撑,而这一次,中国科学家有望在其中作出100%的贡献。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基因组标签计划从无到有,预研项目全面超额完成了任务:我们建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化操作流程,目前已经完成了占全部基因组十分之一标签细胞的构建及300余个标签小鼠的制备,国内外77个实验室基于我们的标签小鼠开展研究,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成绩已成为过去,尽管前路漫漫,但我坚信,上海在生命科学领域汇聚了众多优秀科学家,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将上海建设成一个引领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高地,制定出基因功能研究的中国标准,彰显上海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的全球话语权。我将率领团队,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世界一流为目标,勇攀下一个高峰,为把祖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