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团
●416
●上戏
这几天,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的五位“00后”女生火了。
她们用戏腔演绎流行古风歌曲的短视频迅速登上抖音、微博等网站热搜榜,其中《探窗》一曲,在短视频平台上播放量超过5000万,点赞量超过250万。
杨淅、边靖婷、朱鹮、程校晨、朱佳音,因为大都住过上戏“416宿舍”,而得名“上戏416女团”。她们的短视频,除了用戏腔演绎流行歌曲,还记录了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状态,传播了京剧的相关知识,被《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等官方媒体激情“点赞”。
其实,“上戏416女团”的走红并非孤例,由“古风”“戏腔”“流行歌曲”组合点燃的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热情,也并非“速朽爆款”。这几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普及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戏曲、传统乐器、传统舞蹈、传统诗词、传统绘画……产生深厚兴趣,他们因兴趣而集结,在网络上以独有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丰富而深入、传统又现代的演绎,在网络世界蔚然成风。
“戏腔”+“古风”=“爆款”
在短视频网站bilibili(b站)上,“上戏416女团”的“出道”可以追溯到今年三月的短视频《【老旦花旦程派青衣戏腔】专业戏腔〈赤伶〉神仙宿舍416女团翻唱》。这个时长仅3分19秒的短视频,让“上戏416女团”火速“出圈”,成功进入大众视野,至今点击量已近600万。也是从这个视频开始,她们的视频开始频频冲击百万、千万的点击量。
近几年来,“国潮+原创”“戏腔+古风”正在成为短视频盛行时代的流量密码。仅以“b站”一家视频网站为例,若以关键词“赤伶”“戏腔”“古风”进行搜索,显示的短视频播放量多则千万,少则几十万,远远超过了其它类别。
不仅年轻人因自发热爱而演绎的中国传统艺术获得了同龄人和“流量”的亲睐,还有被网友戏称为“国家队”的年轻艺术家们也纷纷登场,以专业的演绎让更多年轻人领略到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魅力。
“国家队”的战绩同样不俗。在“b站”,“70后”歌唱家谭晶的短视频《〈赤伶〉来了!经典吟唱在线,极限声压搭配绝美戏腔唱尽粉墨悲欢!》,已经有近1200万的播放量。
梅派青衣、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入室弟子郑潇也翻唱过《赤伶》,点击量不俗。另外,她演绎的白居易长诗的视频《戏腔炸裂,国家队翻唱古风神曲〈琵琶行〉》,播放量也超过600万。年轻的网友在视频下留言:“我从小就对戏曲没啥兴趣,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这首《琵琶行》后,就开始纠正自己对戏曲的偏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难怪古代名伶唱戏,万人空巷!”
“70后”歌唱家李玉刚短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达到1.7亿,以流行和戏腔结合的古风歌曲《牵丝戏》《红昭怨》点击量动辄百万。他还邀请作词人为《赤伶》重新写词,将最初的一曲乱世悲歌唱成盛世强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百年风雨过,赤心未蹉跎。百年有灯火,一心照山河。一腔爱清澈,浩荡襟怀向来客。我华夏,千秋愿,何远阔”,剧情版mv已经拥有750万以上的点击,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二次传播。
“国风”点燃国人内心审美密码
沉醉于短视频的年轻人,喜欢的“国风”,远远不止戏腔一种。传统戏曲、传统手艺、传统乐器、传统服饰、传统建筑都各有拥趸。京腔唱唐诗,昆腔唱宋词;演奏传统乐器的场景,宛如从中国古画中走出来一般;河南卫视和“b站”合作的综艺节目《舞千年》从历史长河中寻找曾风靡一时的中国舞,历史、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引领观众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舞蹈……在“z世代”的网络世界里,“国风”真正成为一种根植热爱的生活方式。
在“b站”拥有近86万粉丝的青年琵琶演奏家、up主“柳青瑶本尊”原创国乐战神系列,以李世民、花木兰、兰陵王等中国历史人物为对象作曲。其中《兰陵王入阵曲》还上了河南卫视今年的端午奇妙夜,她和中国歌剧舞剧院打击乐首席王佳男合作演奏《兰陵王入阵曲》的视频,在b站一个网站就拥有超过1500万的播放量。
在视频中,两位青年音乐人不仅展示了琵琶和中国鼓的魅力,还在字幕讲解中追根溯源,普及更深入的文化知识:“鼓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鼓乐是鼓舞的灵魂。”而在视频弹幕里,网友们也纷纷背起自己小时候学过的各种古诗词——“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历史、音乐、诗词……小时候语文课上背过的古诗词,或许在时光流逝中已经逐渐淡忘,但根植于心的中华魂,却在这一刻被激荡而出,引人心潮澎湃。
现代年轻人演绎中国传统艺术的短视频,还走出了国门,在异国他乡“炸裂”街头。在“b站”上可以看到,拥有176万粉丝的up主“碰碰”发布于2019年5月的短视频《在法国,古筝+昆曲+戏腔=王炸!hita〈赤伶〉》已经拥有800多万的播放量,短视频《法国街头,遇见国乐〈十面埋伏〉,有点霸气哦!》的播放量则已接近千万。
“上戏416女团”短视频的留言区,有网友这样写道:“看了他们的视频,我开始对传统戏曲感兴趣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非一板一眼的复制,而是融入现代元素,让更多年轻人可以接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风起于青萍之末”,当“国潮+原创”成为网络时代的流量密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的现代传承和演绎之中。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传统文化铸就了国人共同的记忆。她们既是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密码,也是群体信念的表达,只要还有人写着中国字,吟着中国诗,唱着中国戏,不管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方式如何转变,他/她的中国心,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寄托方式。一经点燃,连绵不绝。
作者 | 金莹
文编 | ⓒ.ⓛ
美编 | ⓗ.ⓨ.ⓟ
视频来源于澎湃,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观号作者:上海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