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以“色彩”来描绘崇明,
这里最鲜亮的色彩是“绿色”,
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文明、生态、低碳、科技,
“绿色”是崇明的最靓底色。
守护一汪碧水
“这是我们美丽的乐澜河。”走进横沙乡丰乐村,一位村民指着自家屋后的河道说,“前年,村里将18条封闭的水塘打通,将死水变成了活水。”
这是崇明扎实推进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治理的结果。五年来,崇明统筹治理、系统治水,不断优化水环境。通过“打通断头、拆涵建桥、清淤通河”等措施,南横引河西段、团旺河整治工程,长兴、横沙骨干河网建设,横沙红星河、建东河及四滧港、界河等骨干河道整治,改善河道“体质”;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并以河长治水带动全员治水,创新构建“万、千、百”爱水护河工作模式,实现全区所有村居治水联动,提升了河道“颜值”,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目前,已轮疏河道8000余公里,打通2800余条段断头河,完成6364条段劣v类水体整治(含1595条黑臭),巩固提升1219条劣v类水体水质,全区水环境面貌持续改善。
同时,崇明全面推进建设完善治污设施,提标改造城桥、堡镇等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3座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新建55公里污水管道,完成3447个雨污混接点改造,新建1座通沟污泥无害化处理站,基本实现城镇污水收集基本全覆盖、污水污泥同步治理。
崇明坚持节水优先方针,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随着2018年横沙岛集约化供水工程完成,崇明三岛集约化供水项目圆满收官,构建了崇明岛“一库一网四厂”、长兴岛横沙岛“一库一管全覆盖”的供水格局。另外,改造二次供水设施,建设水厂深度处理项目,不仅实现了流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也让百姓用上了“放心水”。
让地球之肾更“绿”
湿地常被喻为地球之肾,在崇明,东滩湿地、西沙湿地,一望无际的滩涂,摇曳的芦苇,远处的飞鸟,独成一道风景。
201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重大决定,5年来,区委、区政府以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为统领,重点加强生态修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其中,保护湿地便是重要一环。
崇明东滩湿地是候鸟迁徙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处加油站。但多年前,这里曾遭遇一场生态危机。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生长蔓延,令本土植物海三棱藨草失去了生长空间。几年之中,这儿的鸟类数量急剧减少。
为治理互花米草,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绿化局、崇明区政府等相关委办局及单位通力合作,启动了总投资11.6亿元的东滩生态修复项目。截至项目完工,互花米草控制率达95%以上。如今小天鹅、黑脸琵鹭等23种国家珍稀保护鸟类回归东滩越冬栖息。
近几年,崇明完成了崇明西沙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并启动了北八滧港至北六滧滩涂区域的修复项目。修复完成后,这些区域的湿地生境条件得到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提升,为市民提供了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湿地生态示范区。
经多年保护、修复,如今,西沙湿地展示出大自然的生态奇观,东滩湿地每年迁徙过境的鸟类达百万只次,成为候鸟天堂,崇明的自然湿地保护率逐年提升,鸟类种数不断增加。对地球之肾的精心呵护,让崇明的生态基础变得更加夯实。
来源:上海崇明
上观号作者:上海水务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