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书摘|文学中的城市与城市文化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阅读推荐

《文学城市:城市想象与本土风景》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研究室 编

徐锦江 主编;包亚明 执行主编

上海远东出版社

书摘 |《文学城市:城市想象与本土风景》

作者 | 张鸿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现当代 ( 特别是现代) 城市文学的研究渐成热点。对于上海文学的研究,既是城市文学研究的开创领域,同时也是最高成就的体现。

严家炎先生对新感觉派的流派研究,吴福辉先生对于施蛰存作品的阅读,余凤高对新感觉派艺术体式的论析,分别以作品论、流派论、作家论的研究面貌出现,都是新时期以来城市文学研究的最初成果。

在90年代,以吴福辉、李今、李洁非为代表,将这种研究推至整个20—40年代的海派与80 —90年代的城市文学。其中,吴福辉基本上造成了以城市文化参透城市文学文本研究的高峰。

与80年代不同的是,这种研究已经突破了流派研究的性质,对造成城市文学的社会形态、作家队伍构成、文本表现形态以及体式技法,均能从一种独立的、自足的文学形态去认知,从而使城市文学研究取得了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乡土文学、革命历史文学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

此后,对于城市文学的研究,还造成了现代文学史叙述总体格局的变化。

首先,各种权威的文学史著作都将城市文学作为重要的文学史形态纳入文学史脉络。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98年的修订本中,将“文学的现代化”作为现代文学的主流,其中,“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与乡、沿海与内地的不平衡,所出现的‘现代都市与乡土中国’的对峙与互渗”已成为文学史考察的基本标尺。

而且,与上海城市文学相应的研究范式也作为对其他文学史现象的立论基础。比如该书在谈到三四十年代话剧创作时,便分别采用了“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与“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等论述框架。

在多数现当代文学史与某些通史中,城市文学也成为独具形态的重要论述对象,如孔范今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杨匡汉、孟繁华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与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之《中华文学通史》。

其次,由于城市文学研究,特别是海派研究的成果灿然,改变了部分或全部文学史叙述的方式。在80年代前后的左翼、启蒙文学史叙述中,城市文学没有应有的位置。随着李欧梵、王德威等域外研究力量的推动,由海派文学研究中抽取的“日常性”“晚清现代性”等概念不仅为现当代文学史事实中的个体性、私人性、消费性提供了合法依据,而且已成为新的重要的文学史整体阐述原则。

更重要的是, 随着90年代左翼与启蒙两种文学史叙述相继弱化,在文学史叙述的等级因素中,源自城市文学的现代性,特别是日常性文学史叙述几乎一枝独秀。而我们当下热衷的“市民”“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探讨,以及90年代后期被神话化的“市场意识形态”,更是为其提供了社会的政治与经济依据。

而且,对于城市文学的研究,由于得到了来自左翼意识形态减弱、市民社会兴起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的支持,进而以极强的历史阐述性出现,与史学研究中所谓“新史学”,特别是法国年鉴学派方法中的注重民间社会形态、“公共领域”、行会、商会、社团研究相吻合,因此,关于城市文学与媒体舆论、大众传播、经济制度、学校教育、出版机构、流行生活等等公共社会领域的关联,又成为了新的热点,构成了某种现代中国整体史观的一种。

end

书香上海 | 书香常伴

资料:上海远东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