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之地“重获新生”,崇明盐碱地公园“华丽转身”~

“以往这块土地上,夏天泛着盐霜,冬天一片荒凉。如今,这里将实现‘华丽转身’!”10月26日上午,在绿华镇绿港村村委会前,村民王老伯指着眼前的田地,满脸喜色。

谈起这里的变化,60岁的王老伯感受颇深。他说:“多年前,村里的这块地曾是一处咸菜腌制厂,后来厂区关闭,留下了一片盐碱之地,一直以来地里种什么都不长。”

今年,绿华镇大力改造提升乡村公园风貌,崇明生态旅游集团以此为契机,牵手上海园林集团,合力修复这一“不毛之地”。各方人士集思广益,尝试在此建立盐碱地生态修复园,让患上“土地绝症”的盐碱地重获“新生”。‍

使土壤自带“滤芯”

驱车驶入绿华镇绿港村,一路上分布着邹市明拳击训练基地、没顶艺术中心、艺术公园、民宿集聚区等,村内风光旖旎,树木葱郁。根据规划,不久后这里还将建成一座盐碱地生态修复园,为市民游客增添一处休闲的好去处。

盐碱地生态修复园效果图(下同)

修复园内,几名园林工人正在一处地块边沿作最后的修整。“这个犹如碗状的下沉式地块是为了更好地让土壤存水释盐释碱。”建设方崇明生态旅游集团事业发展部副经理李诗磊指着地边的土沟说,“有降水或灌溉时,地里的盐碱就会渗到沟里来。”

土壤改良永不止息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李诗磊说这就是水盐的运动规律。他给记者讲起了技术团队摸索总结出来的“天然滤芯”的“释盐法”——先将整片土地挖深80—120厘米,并在坑底铺盖土工布,形成土壤隔碱层,同时,于土工布之上铺一层碎石子,再将盐渍土回填。“碎石层具有较强的隔离过滤功能,就像一台大自然的过滤器一样,把泥土中的盐碱度一点点地降解。”

开挖沟渠也是关键一步。记者在修复园看到,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道沟渠以及埋在地下的暗管,以便盐水顺利排出去。“起初,我们结合附近已有的水利条件,将河水抽引入田,把土壤大面积浸泡了24小时后排干,等于把地‘洗’了一遍。”李诗磊说。

“盐碱地的治理,不可能‘一招就灵’。”李诗磊坦言,大量淡水冲洗盐碱地,是一种很直接的除碱方法,但灌溉不可能打湿所有土壤层,随水而来的盐碱很容易在地表凝结,这就好比夏天的汗衫,出汗后更容易结出汗碱,“所以土壤改良和保护探索会是一个长期任务”。

这一点,恰是生态修复园土壤改良的重点攻关所在。

技术团队以“天然滤芯”理念为核心,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设计了集观赏性与功能性为一体的自然景观,例如微地形、“雨水花园”等,并通过修整水沟、引入活水等方式构建起生态水循环系统,初步建成路相连、水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造林条件,达到可持续化过滤盐碱的目的。

“若条件允许,在此基础上,将来我们还可以继续深耕,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进一步加深洗盐的深度,而不只是洗表面,就像做美容一样,做深层渗透。”李诗磊补充道。

大家都认为,此次土壤改良技术之所以可推广,不仅是因为“对症下药”,还因为“节约资源成本”。原来,设计之初,技术团队经过经验总结发现,治土一般有两种方案:一是从其他地方运土过去,把盐碱地全部覆盖;二是把盐碱地深耕后利用淡水进行反复过滤。“我们选择了保留原来的土壤,这明显节约了资源,也更加契合生态岛发展理念。”

有望重现勃勃生机

土壤的改良是十分重要的,但植物的存活率和质量还离不开苗木的选取和培育。

“我们选取的是抗盐碱能力强的苗木品种。”相关园林技术人员说,为寻找适合本地土壤生长的苗木,园林专家进行了多次考察探究,考察树种的质量、市场价格、栽种方式,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适合生长的树种,枣树、粉黛乱子草、乌桕等“远客”,即将在修复园安家。

栽种时,再给苗木服用调配而成的“营养套餐”,这是一种营养土,能在树根周围形成保护层,在较长时间内缓解盐碱离子对种子的盐害作用,为苗木提供良好的根际微环境,同时,激发树种快速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专人还会对土壤定期“体检”,长期跟踪ph值变化并进行展示。

“对于游人来说,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公园’,充满了探索之趣。”李诗磊说,以往苗木种下去,往往“有去无回”,现在这片昔日“不毛之地”有望重现勃勃生机,这就意味着团队在盐碱地的改良治理迈出了新步伐,不论从实践意义还是理论价值上,都意义非凡。

眼下,占地20亩的盐碱地生态修复园正在持续优化、完善中,目前园内核心岛、休闲互动区、湿地景观区、记忆花园区、园林小品、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建成。随着今年年底前完成苗木栽种和配套设施到位,一座集土壤修复和环境整治提升为一体,兼具科普、休闲、观赏功能的修复园将全部建成。

信息来源:上海崇明

上观号作者:崇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