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黄浦教育事业积极探索高质量、高效能发展之路,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更为优质、更为多元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的需求和期待,进一步增强了教育事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不断擦亮“托育服务”这块金字招牌
五年来,黄浦不断优化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3岁以下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记者从黄浦区教育部门了解到,区内现有托育服务机构34个,其中公办托幼一体化类型5个,开设托班的民办托幼园所14个,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15个。其中,公益性托育服务机构14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全区10个街道公益性托育服务机构全覆盖,形成了公益普惠为先、服务形式多样、托幼一体发展的基本格局。
家门口的普惠托育点变多了,为宝爸宝妈们带来了更多获得感。就在今年,有着63年办园历史的市级示范性幼儿园——荷花池幼儿园在江阴街新开了托班部,这是区内参与托幼一体化试点的首家市级示范性幼儿园,也是2020年的实事项目之一。崭新的园舍里装载的,是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也让家住老城厢的家长们迎来了“舒心时刻”。荷花池幼儿园托班部的场地筹措,得到了区属国企的大力支持,利用新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配套用房,建成了符合3岁以下幼儿年龄特点的崭新园舍。遵循“亲、静、乐”的原则,为孩子营造了亲情、安静和快乐的氛围。
“旋转木马餐厅”是一道亮眼的风景,愉悦的午餐时间,也是许多宝宝最期待的一刻。每天,幼儿园都会给家长发送营养菜单,同时还附有详尽的营养分析和居家用餐建议,清晰地告诉家长,孩子为什么要吃这些,回家又该吃点什么。为了让孩子们吃得合理又科学,托班部还专门配备了营养师。幼有善育,“善”更需要有一支有爱心、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护航。荷花池幼儿园每个托班都配有“三教一保”,还针对2-3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形成了一套科学、优质、全面的托班课程,以丰富快乐的游戏为载体,让每一个婴幼儿自然、和谐、充分发展。
自2017年,黄浦区政府就将普惠性托育点建设纳入区政府实事项目,5年来,共新增五里桥、小东门、老西门3个社区托育点,大同幼儿园、复兴中路第二幼儿园、重庆南路幼儿园、荷花池幼儿园、好小囡幼儿园5个公办托幼一体化托育点,目前还有3个公办托幼一体化托育点正在全力推进中。在黄浦,区属国有企业也积极参与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新新集团、中恒集团等国有集团资助下的7所托幼机构积极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在多方努力下,黄浦区于2019年就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全区10个街道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全覆盖,惠及了越来越多的3岁以下幼儿家庭。
信息技术智慧赋能育人方式创新变革
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影响着传统教育边界、教学组织形式、知识获取方式、师生角色定位。五年来,黄浦高水平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从区、校两个层面深入开展信息化应用研究,主动迎接和把握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积极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
在黄浦,有这样一所未来“云学校”——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学校承载着每一个孩子的爱与梦想,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基于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该校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校园内灯光、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与管理,进行监测与预警,一旦达到设定阈值,还能自动触发各项干预措施。通过空气质量检测器,在各类被检测气体高于阈值时向后台推送告警信息,并自动触发空气净化器,净化室内空气质量,待空气质量恢复正常后自动关闭净化器。
在“云学校”,“人机协同”打开了这样一只“黑盒子”:让课堂数据透明化,让一切变得不一样。通过对学生的答题数据分析,生成学习动态曲线,实时呈现知识点掌握情况、错题与错因分析,为教师下一步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让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云学校”还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据,对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做系统的解构,勾勒出详尽、真实的学生个人数据画像,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性、学习状态与成长特点。
我区还积极推进新型技术应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为教育教学情景设计实施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手段,通过情境创设,使教师和学生投入到可感知的、逼真的学习环境中,教学方式进一步丰富转变。
相距千里,却能在同一堂课上。今年3月,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的师生们坐在学校全新的5g全息智慧教室里,网络连线远在贵州省的遵义市第五中学师生,同上一节名为《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信仰与使命》的红色思政课,并向全社会进行了转播。5g+全息技术在全国教育领域的首次应用实践,最终收获了积极而热烈的反响。人民日报撰文称赞这堂不寻常的思政课:“一根网线相连,两地师生互动”“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红色力量”。
卢湾高级中学积极打造5g+ai样板校,在开发ai+课程,打造ai实验区的基础上重构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利用5g技术赋能ai课堂,在5g智慧教室的运用中全新定义课堂、重塑学习方式。今年9月,该校高二学生戴上vr眼镜,上了一堂主题教育课。师生“穿越时空”参观位于中国海南的南海博物馆,运用全息技术,实时连线博物馆里的博士,领略南海风光,了解海洋文化,树立海洋强国的蓝色信念。有了5g技术的赋能,让这堂课的探究与交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人工智能试验区,同学们戴上vr眼镜,叠加5g全息技术,让南海博物馆的博士就好似在身边一样。
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黄浦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不忘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原则,不盲目迷信技术,不盲目采购设备,不盲目推崇概念,更不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和表面热闹,而是坚持技术驱动下的育人方式变革,力求实现技术应用有前瞻性,服务教学有针对性,指导学校发展有引领性。
五育并举实现新突破,教育品质得到新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区还启动黄浦思政课“五项行动”,完善“文文明明幸福行一一黄浦区小公民道德建设”品牌创建工作,打造中小学一体化区域德育特色课程,建成“多彩学习圈”社会实践版图,构建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外教育的三大网络,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实施《黄浦区推进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对区域创新教育实施路径进行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组建中国教育学会科创教育发展中心,成立“黄浦区创新教育发展硏究中心”,从课程构建、学习方式、评价改革、资源支撑、 政策机制等入手,营造创新学习场,在聚力创新教育、培育创新人才上进行由点及面的深入探索。
作为上海市推进课程领导力项目唯一改革实验区域,确立市级项目学校10所、区级项目学校33所,区校联动积极探索区域推进特色课程建设的运作机制,组建了5个跨学段的课程研究共同体,制定了特色课程建设的10条建议,共有160多门学校课程成为区级共享课程,编制和推送给学校共享资源13个,编写《特色课程:机制与方略》《特色课程开发的7项核心技术》等课程系列成果,在区、校两级特色课程共建共享中逐步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努力提升区域课程品质。
未来,黄浦教育将坚持“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为人民”的宗旨,提升教育对城区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支撑服务能力,打造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核心引领区一流的现代教育,以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区。让每一个学习者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都能享有人生出彩机会,让每一位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匠心求道,让每一所学校成为人民满意、学生喜欢的家门口好学校。
上观号作者: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