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
周泾村
新中式风格的连栋乡村别墅,坡屋顶、青瓦、白墙,村民不用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便能住上新居;新建成的村民广场周围绿植环绕,经过整治的河道水清岸绿,亲水平台附近鲜花盛开;农忙期间的水稻田只见农机不见农民,配备了北斗高精度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的各式农机在无人化数字农场试验田内来回奔走……
这是嘉定区外冈镇周泾村的近貌。在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过程中,周泾村通过镇、村、企联合,整村实施“平移”集中居住,腾出了土地资源,盘活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为发展规模农业产业留出空间,传统农业逐步向机械化、无人化升级转型。
村民俞志高家的老宅建于上世纪80年代,房龄近40年。房屋老旧破损,一到黄梅天,墙面就发霉,台风天,家里还时常漏水,只能拿水桶接着。老俞一直想着翻建房屋,但由于宅前屋后空间狭小,施工不便等原因,计划一直搁置。俞志高的情况是周泾村不少村民生活状况的一道缩影。
作为外冈镇的规划保留村庄,借着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周泾村从去年起启动整村平移归并,14个村民组分3期推行集中居住,预计到2023年,527户农户可全部实现相对集中居住,破旧老宅将摇身一变成为全新的联排别墅。目前一期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预计明年上半年之前,龚家、周泾、双大头、夏家四个村民小组的130户村民就可以拿到新居钥匙。新居的房型多达9种,建筑面积在80平方米至270平方米之间,可以满足不同家庭的居住要求。
1200平方米公共服务配套正在建设中。兼具演出、放映、休闲、社交等多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丰收广场新建完成。正对着广场的建筑是村民们的公共服务中心,由闲置仓库改建,一层建有1100平方米的宴会厅,可用于村民集中办酒席,灯光舞美设施一应俱全,可同时容纳40桌酒席,宴会厅一侧还专门配套了化妆间等功能,二层建有村史馆、党建室等。
周泾村党总支书记曹叶青说,通过农宅平移归并,周泾村预计节约土地150余亩。之后,村里将引进大型国有企业,通过集中居住腾出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经营性项目开发,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提质增效利用。这些土地资源未来可能用作建设庭院办公类、研发中心等场所,引入生态农业园、郊野旅游等项目,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就业增收。
对于拥有2400余亩耕地面积的周泾村来说,农业产业无疑仍是村级经济的支柱。曹叶青介绍,早在2004年前后,外冈镇就在全市先行先试,率先启动了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通过三轮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宅基地归并后改变了原本零散的村落布局,腾出了土地资源,节省出的空间被重新规划利用,宅基地复垦后分散的农田连接成片,方便了规模农业的发展,也为推进机械化、数字化、无人化留下了升级空间。
在周泾村,农业被装上了“智慧脑”。根据《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外冈“数字化无人农场产业片区”已被列为上海市十三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先行片区之一,目前已经落成的300亩无人农场试验田便坐落在周泾村村域内。通过对部分农用作业机械“耕、种、管、收”无人化改造,试验田已经初步实现了水稻种植各环节的无人化作业。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操控配备了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的各类农机,完成水稻播种和生产。集智能播撒精准喷射于一体的植保无人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则可以达到10米/秒,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节省了劳动成本。上海百蒂凯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周泾基地也已完成部分“宜机化”改造,成功创建“2020年度上海市蔬菜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目前,大棚蔬菜输出已覆盖包括盒马生鲜、大润发等连锁商超市以及中高端西餐厅在内的上海70%以上市场份额。
“下个阶段我们将继续推进二、三期农民平移居住项目,完善公共配套建设,方便村民日常休闲。利用好土地资源,大力发展以水稻、蔬菜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不断探索农业转型升级之路。无人农场2.0版建设也将推上日程,到2022年底我们计划把全程无人化作业规模扩大到千亩左右,打造一个无人化农场数字农业综合平台,利用大数据来辅助决策指导农业作业生产。”曹叶青说。
文字:赵一苇
上观号作者:上海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