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 陶行知《创造宣言》的不朽价值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著名口号,被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

今年是陶行知诞辰130周年,在此,几位教育界专家也在这里带大家重温陶行知为我国教育创造的价值,思考当下教育所要做出的改变。

以下为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写下的《陶行知创造的<教育宣言>》一文原文。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43年10月写下了《创造宣言》。当时,正值国难当头,外侮内乱,民族处于危难之际。国家和人民对教育还都看不到希望之时,先生却笔力独扛写下了这篇教育救国的“创造宣言”。文章并不长,却把哲理蕴含在浅显的道理中,鼓励用教育去培养创造之人,鼓励更多人用创造去改变旧世界,给当时的旧中国点燃教育的曙光。

时过境迁,78年过去了,重读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从中仍然能感受文章的力量。笔者认为文章中很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对今日之教育,乃至社会的发展变革仍有着极有价值的启迪,甚至警示作用。

☆教育者的创造是真善美的活人☆

先生文章开卷便明宗义,教育者的创造,不同于艺术家的创造,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和最大欢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陶行知又就教育、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一针见血地指出,是彼此成就,教学相长的关系: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建国后的教育发展史实,从上海到全国,从基础教育到各类教育,从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到数以百万计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成长为优秀教育工作者,身上都可以看到共同的经验:那就是成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卓越的学生的同时,必定会成就自己,让自己成为大写的先生。

☆任何借口都不是阻挡教育创造的理由☆

教育者要实现教育创造,是会碰到困难的,因此会产生种种疑虑和困惑。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就列举出: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等种种现象,逐条用事实进行驳斥。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不同时代里,面对着教育变革,教育者仍然需要冲破很多思想禁锢,要有勇气去面对真实、复杂、困难的环境,努力探索与实践,真正体现育人价值和办学目标。笔者常会被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奋斗与创造所感动。

● 静安区闸北和田路小学围绕着“创造教育”,从普通技法训练直到小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培养,从一般的活动组织到综合活动课程设计,从课堂到走向社会、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环境建设,坚持做了40年。

● 上海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面对着最底层的贫困的劳动群众家庭的孩子,坚持科学教育40年,为孩子播洒科学的种子,今天终于开出灿烂之花。350多位小学生手里拥有502项发明创造获中国知识产权《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6个孩子成为了中国上海科学院小院士。洵阳路小学朱乃楣校长坚持23年,与师生共同出力出汗,终于谱写出“神话”,把普陀区乃至上海市最薄弱的“穷街”小学改变成环境美、质量优、学生朝气蓬勃,政府和人民都满意的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

☆教育的创造是教育者的呕心沥血

更是全社会的众志成城☆

教师群体承担着中国教育的主要责任,每一位教师又都是孩子一段生命历程和身心健康成长的忠诚的培植者和守望者。责任重大,大爱无疆。教师的教育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天长日久的坚守“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儿童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值得教育者“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让教育者真正成为值得尊敬、值得信赖的专业群体。但我们还应该清醒认识到:当今时代的教育又绝不狭窄地局限在学校教育中,它还包括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

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郑重告诫的那样:“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末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我们期盼的新时代的好教育是齐众心,集众智,出众力的教育。我们更期待的是人人、处处、时时为塑造真、善、美的孩子发出和谐之声的教育与社会环境。

编辑 | 王佳依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