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步行15分钟能做什么?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5年实现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85%左右。
日前,市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和《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文件,进一步推动社区家门口各类公共服务的供给。一起看看黄浦区老西门、小东门、半淞园路、外滩街道的幸福圈吧↓
老西门街道
市民健身驿站作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重要环节,在今年8月13日正式向市民开放的老西门街道市民健身驿站,是原百姓健身房的2.0升级版,新的健身驿站还开辟出轻健身区、儿童区。
在针对中老年市民特别开辟的轻健身区中,除了一些中低强度的健身设备,还配有医疗康复级别的无障碍器械、下卧式健身车等器械,提供给行动力较弱的市民使用。无论是想要强身健体还是放松身心,周边老城厢的中老年居民今后都可以一边眺望远处风景,一边畅快地活络筋骨了。
小东门街道
“自从临时菜点摆到了家门口,不仅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冤枉路,而且价格也很实惠,政府真的很为老百姓办实事。”家住学院路附近的居民对此赞不绝口。近年来旧改征收力度不断加强,为很多居民解决了住房难题。但随着征收范围的扩大,区域内不少菜店也随之关闭,这让还居住在此处的居民感到买菜难。
为切实解决老百姓买菜难问题,黄浦区结合旧改工作的提质增速和居民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大力推进菜场升级改造工作,先后推动永年、蒙西、马当、江南等多个菜场调整,对于条件不足的地方增设临时菜店,使改造后的菜场做到布局合理化,品类多样化,价格亲民化,服务人性化,满足居民的买菜需求。
半淞园路街道
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是全市首批“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之一。作为市中心典型的人口密度高、老龄化严重的居住型社区,半淞园路街道针对户籍人口60周岁以上占比38.18%的现状,把构建完善、便民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一大重心落在了“老年宜居社区”目标上。
目前,街道正以打造社区“云上养老合作社”平台为抓手,积极推进街道智慧社区建设、社区居家养老应用场景等数字化场景建设,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同时,享受更加精准适配的社区为老服务。
外滩街道
为了改善社区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外滩街道首家社区食堂在今年7月8日开业运营!老人们足不出社区,就可以吃到营养丰盛的午餐,还能享受到优质的就餐服务。
开业之初,社区食堂仅提供午餐,社区上班族、老人和孩子等全年龄段群体都可以前来用餐(老人用餐优先安排)。外滩街道社区食堂在提供堂食服务的同时,还将探索为各类失能、半失能人群提供外送服务等各类贴心服务,对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就餐问题进行有效补充。
在日前公示的黄浦区单元规划草案中,黄浦区将优化结构,打造“三带两轴四组团”的整体格局,并将全区10个街道划分为10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增补完善社区级文化、体育、医疗、养老、商业、教育等措施,规划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覆盖率达到96%以上。“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圈住的是民心民生,圈着的是城市治理智慧,更圈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把便民生活圈真正建设好、运行好,“圈”里的生活才能更加高效惬意、惠民便民。让所有关于一座城市的美好感知,都能在这个“圈”里落细落实。
素材来源:上海黄浦,委规划处、社会处
编辑:谢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于“上海发展改革”
上观号作者:上海发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