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太小太多,‘文明’这个词又太大太空,如果一定要给喜欢上海找一个理由,就三个字:讲道理。这个意思是,以讲道理为‘海派’、为‘有腔调’。但不管讲不讲道理,大家还是都比较在意‘吃相’。”
——沈宏非
“沈爷”,是美食爱好者对沈宏非的“昵称”;如果是官方介绍的话,著名专栏作家、著名美食家是常用的抬头;但是如果让沈宏非自己来概括的话,“重度美食爱好者”,提炼了沈宏非与食物之间的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情缘。
对于吃遍整个地球的沈宏非来说,关于上海美食最有代表性的独特记忆,是“纯生理性”的。“第一反应,纯生理的,是生煎馒头。可能是因为每次遇到它的场景,都是下午放学后,这时段,肚皮最饿,大脑最清醒,神经最兴奋。”沈宏非说,“生煎馒头,露天现做现卖,香气穿透力大,飘得足够得远,杀伤力足够强。代表性是不是足够,不太好说,不过在上海,这东西不分贵贱。老少咸宜。”确实如此,不管外地人和本地人,谈论生煎馒头,只有争论哪家好吃哪家难吃,好像还没有听过绝对不爱吃的。
但至于生煎馒头是不是“最能代表”上海味道,沈宏非认为好吃的东西没有排名先后,不分第一第二。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部都要。
生煎馒头本帮菜这些年的起起伏伏,兴衰相间,一直戳着上海人的“神经”,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美食联合国”里,食物的地域化越来越模糊,食物与地域特性之间的联系似乎逐渐在减弱,本帮菜还是不是大家喜欢上海的理由?
对此,沈宏非心态十分开放。“上海菜在今天的面目,本来就是百年来不断融合的产物。融合就是所谓‘海派’的传统和本质。无所谓正不正宗。东西都是给大活人吃的,味在当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复古的味道,偶尔玩玩就好。”
作为老上海,沈宏非与“魔都”美食之间的“魔性食物”意味着“隔日不见,就会想念”。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专属的‘味道标签’。例如北京是烧煤的味道,广州是亚热带水果腐烂后的味道。”沈宏非说,“属于上海的味道,我认为应该是从前灶披间飘出的煎咸带鱼的气味,勾魂摄魄,难以描述。回上海后很多年,我对看老房子这件事一直很感兴趣,主要的目的,就是想重温这个味道。”
随着上海餐营业这些年发展迅猛,“美食联合国”之称名不虚传,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难免会有不少餐厅做噱头,出“奇招”,吸引大家的关注。对此,沈宏非认为,翻翻上海的百年商业史,正史野史,不难发现,今天的这些“噱头”和“奇招”,都是当年在上海滩玩剩下的。“跟斗可以乱翻,但总归翻不出五指山。虽然我也没亲眼见过,不过就是觉得看了也不稀奇。”
“但无论如何,上海人还是都比较在意‘吃相’。”沈宏非说,“喜欢上海的理由,细节太小太多,‘文明’这个词又太大太空,如果一定要给喜欢上海找一个理由,就三个字:讲道理。这个意思是,以讲道理为‘海派’、为‘有腔调’。”
沈宏非
1962年出生于上海,专栏作家、著名美食家,著有《写食主义》、《发现广州餐厅》、《食相报告》、《思想工作》、《饮食男女》等。
听他(她)说
“喜欢上海的理由”
顾振兴
徐锦江
让·努维尔
孙甘露
佟瑞欣
徐黎明
徐晨
陈钢
陈海汶
陆伟
马尚龙
孙国英
吴斐
唐嫣
陆元敏
何卿
力量之声
刘苏闽
尚长荣
赖声川
朱洁静
家铭和中山
沈宏非
蔡骏
安东·西比克
梁波罗
沈嘉禄
马良
罗威
周力
罗小慈
唐玉恩
杨熠
惜珍
注:点击底色为蓝色的嘉宾,可查阅前期报道。
撰稿_ 王路 图片_沈爷的宝贝等提供
上观号作者:旅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