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是上海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和关键支撑。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区域共同的文化标识,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根源。
近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召开了“江南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专家研讨会,聚焦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为如何提升城市软实力,夯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认同基础积极建言献策。
上海社会科学院熊月之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唐力行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戴鞍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胡晓明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冯贤亮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郭骥研究馆员等参与讨论交流。
“文化软实力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高举江南文化的旗帜非常正当,江南文化覆盖面广、底蕴深厚、影响力大、接受度强,已经变成一个美好意思的象征。”熊月之认为,开展江南文化研究,上海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号召力,既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也有城市的使命要求,这样的研究有助于集中长三角研究力量、形成统一的概念和标识。
唐力行则提出,江南文化是传统文化发展最精致、最高档的文化。以往学界讲的江南文化往往是小江南的概念,因为传统的江南概念主要是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而今天所讲的江南文化,是以上海为中心,包含整个长三角的文化,研究领域更加广阔,内容也更加丰富。这样的江南文化,现在还处在一个整合、发展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它是动态的、是活的江南文化。
上海青浦朱家角古镇
胡晓明将江南的重要性形象概括为“一张牌”“一座桥”“一条血脉”。“江南抓到了所有的好牌,中国最好的艺术家、思想家、诗人都在这张牌里面。江南文化‘这座桥’,连通古典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连接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的中国与精英文化的中国,连通城市的文明和乡村的文明。江南文化始终与中华文化经脉相通、血气相连。”
江南文化具有古今贯通、特色鲜明的丰富内涵和精神特质。戴鞍钢认为,概括江南文化精神应遵循两条标准:一是贯通古今,即以江南文化的内涵为基点,以当代价值为导向,结合学术研究和现实需求;二是涵盖特色,即提炼内涵要尽可能反映江南的整体特色,涵盖长三角三省一市。据此,他将江南文化精神概括为:开放务实,博学包容,谦和雅致,创新担当。开放务实表现在,江南在中国最早孕育了市场经济,江南的商品意识成为社会共识,江南能够接纳与西方的往来沟通;博学包容表现在,江南容纳了各种学派,甚至是西学;谦和雅致表现在,江南人性情温和;创新担当表现在,江南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勇于担当。
熊月之认为,江南有“敢为人先、求真务实”的特质,在对商业的重视上,都有较早的意识,如明代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都是江南人。江南还有“崇文刚强、精益求精”的特质,崇文之外,还有刚烈、刚强的一面。江南还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自开埠以来,上海与外国的商业沟通始终持开放态度,认为对外商业往来具有正当性,因此不排外。
胡晓明总结了江南文化的四大特质:刚健、深厚、温馨、灵秀。每一项都有现代创新转化的重要涵义:刚健,就是不断创造、追求卓越、新新不已;深厚,就是传承、吸纳、包容、开放、笃实;温馨,就是仁爱、人道、善良、悦纳、秩序;灵秀,就是重才、讲理、崇智、求精、爱美。
区别于纯粹的重商文化,江南还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冯贤亮把江南文化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包容性、创新性、引领性、核心性。江南在历史上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文教的中心,包括风俗、慈善事业、科举、园林、生产消费、文艺等。
上海浦东新区新场古镇文创新场“缶+” 文创体验空间
江南文化是一个高地,海派文化是在高地上的一个高原,红色文化是高原上的高峰。唐力行认为,深厚的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底气,江南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融入西方文化,出现了传统文化新的质变,产生了海派文化。海派文化进一步进行中西结合,融入了马列主义,形成了红色文化。
“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传承过程中有很多共通性:江南文化受文人影响很大,非常雅致、精致,这与当地的教育基础和文化发展水平相关,海派文化的开创发展也受到知识分子的影响;江南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因为江南一带生活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文化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必须要有更多更新的内容、题材和形式吸引大众,这在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都有一定体现。”郭骥说。
郭骥提出,这对当前上海文化发展有三点启示:一是对文化创作者发展的影响。传统文人的特质是通才性,发展到海派文化崛起之后转变为职业人才,当下更讲求复合型人才,传统文人的创新和担当精神需要继承。二是实现了雅俗共赏。江南文化注重从民间搜集素材,实现大众文化的雅化,与市民文化融为一体,兼顾时尚审美和社会公众的兴趣。三是文化创作对于市场反响的呼应。江南的经济消费和文化消费对市场的认同非常重视,这也影响到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认同,这对于今天文化的创作和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来 源:市社联办公室
图片来源:市社联办公室、网络
上观号作者:上海市社联